GROKE PRO

Groke Technologies (groke-tech.com)

Groke Pro is a situation awareness solution that utilises different sensor inputs and fuses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m together. As outcome the user gets analysed situation overview on what is happening around the vessel.
Through our intelligent Groke Pro solution we aim to provide peace of mind , even in the most challenging conditions.

Sensor Unit

The main component in our system is the sensor unit. The unit is specifically engineered and made for maritime situation awareness use by Groke Technologies. Unit includes integrated sensors such as double GNSS,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AIS reciever and most important are the two camera entities, one with 225 degrees field of view with day camera and the other with 180 degrees field of view with thermal camera.

MIT团队在阿姆斯特丹运河部署首艘全尺寸自动驾驶船

MIT团队在阿姆斯特丹运河部署首艘全尺寸自动驾驶船 – 新型船舶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Roboat
这个应用场景就很像车了

早在 2016 年,我们就听说过阿姆斯特丹考虑部署自动驾驶船舶,来充分提升当地丰富水道的人员与货物运输效率。自那以后,这些所谓的 Roboats 已经历多次重新设计。而本文要为大家介绍的,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打造的、已做好投运准备的一艘全尺寸自动导航船。

(来自:MIT News)

起初,此类 Roboat 被设想为一种便捷的公共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早期版本还考虑过用于延长海岸线、甚至浮桥浮动平台。随后船只变得愈加智能、敏捷,并于 2019 年能够停靠在一起组成不同的编排。

去年,来自 MIT 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和阿姆斯特丹高级都市解决方案研究所(AMS Institute)的 Roboat 开发人员展示了一个长度为 2 米(6.5 英尺)的半比例的版本。

得益于先进的导航技术,其在沿运河开展的 3 小时往返旅行中进行了充分展示,且期间并未发生任何事故。

MIT团队在阿姆斯特丹运河部署首艘全尺寸自动驾驶船

现在,MIT 团队又拿出了 4 米(13 英尺)的 Roboat III 号,特点是能够搭载 5 名乘客。导航系统基于去年,包含了激光雷达(LiDAR)、GPS 定位、以及用于 360° 全景识别的一套摄像头。

为顺利引导 Roboat III 从 A 点移动到 B 点,传感器会收集障碍物和潜在碰撞的数据,然后控制算法能够向推进器发出避障指令。MIT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兼 CSAIL 主任 Daniela Rus 表示:

“我们现已在感知、导航和控制系统方面达成更高的精度和鲁棒性,并且引入了一些新功能。比如用于锁定的接近模式和改进的动态定位,以便船只能够在现实水域中自主航行”。

据悉,Roboat III 号具有强适应性的船体,能够按需更换顶层甲板。更棒的是,Roboat 的控制系统,还能够适应乘船旅客的人数变化,比如将五个座位换成货仓、或改为浮动平台的甲板。

DUSP 首席研究科学家兼项目领队 Fabio Duarte 表示由于 Roboat 能过 24/7 全天候执行任务,且无需船长驻扎在船上,因而能够对城市交通运输产生巨大的价值。

最新消息是,MIT 团队已在阿姆斯特丹部署了两艘全尺寸 Roboat,且现正专注于相关技术的公开实验。

“无人船”将首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无人船”将首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新型船舶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坐落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的首个人工智能水域应用场景实验区。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张江人工智能岛,从2022年开始,时不时有一艘不起眼的小船,来来往往行驶在河道上。

直到2023年,人们终于知道,这艘小船,原来是上海首艘无人驾驶实验船。同时,其行驶的区域也是上海首个人工智能水域应用场景试验区。

本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即将拉开序幕。7月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提前探营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东分会场发现,AI已能根据文字描述作画或生成人脸,而 “无人驾驶船”也首次亮相张江人工智能岛。项目开发方透露,无人驾驶船将首先用于游览,并有望于2023年下半年开进上海迪士尼乐园。

7月3日,澎湃新闻记者看到这艘尚在试验中的无人驾驶船。船身可载8名左右乘客,具有自主、人工及遥控三种航行模式。实验人员每天乘坐无人船,途经张江科学会堂、在建中的“张江之门”等“网红打卡点”。

正在试验中的无人驾驶船

“这个无人船是L4无人驾驶级别的船,和无人车的级别是一个概念。”水域场景打造方,AI+海洋科创中心常务副主任赵辉介绍, “无人船”上配备了无轴推进器、新能源动力,核心的自主决策的控制系统,融合了北斗卫星定位和4G定位技术的厘米级组合定位系统、激光雷达等多种先进设备和多源感知融合、人工智能识别等跨域技术,能控制推进器的转向、掉头、速度等。

“这艘船采用锂电池续航,清洁无污染,而且因为用了无轴推进器取代螺旋桨,完美避免了被水草缠绕的问题。但是如此一来,在转速稳定的掌控上,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项目开发方,制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一项目从2022年开始实施,整个研发过程中,系统和设备的适配极其磨人。比如,河道行驶,与陆地行驶最大不一样,在于水下情况的不可视。在研发阶段,项目组通过反反复复地航行,来收集数据,但是在最初阶段,哪怕多了一块石头,或者扔了一个垃圾,系统都有可能“蒙圈”。

赵辉介绍,目前,无人驾驶船不允许在通航河道航行。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项目方有望借助张江智慧河1.5公里水系,开发第一条水上游览线路,并沿河道串起上科大、商飞设计院总部、双子塔、张江科学会堂等标志建筑。今年下半年,迭代后的无人驾驶船也有望在上海迪士尼景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青浦水系试运行。

澎湃新闻记者从当天召开的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浦东新区率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已再启新征程。

中国船协智能船舶分会官宣成立

中国船协智能船舶分会官宣成立 – 船舷内外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7月6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智能船舶分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21家首批会员单位的27位代表,从全国7个省市汇聚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共同探讨船舶智能化发展路线,促进前沿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化等方面工作。中国船协常务副会长陈民俊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民俊向智能船舶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智能船舶分会的成立,是中国船协和行业同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集聚和统筹多方创新资源促进造船强国建设的务实之举。当前,国际国内已形成共识,智能船舶和智能航运技术的发展将会颠覆未来的航运体系。智能船舶分会要贴近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研究中国智能船舶未来发展的路线。

针对智能船舶分会的工作重点,陈民俊提出,分会应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联系行业相关力量共同研究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和行业行动准则,并共同去推进。分会还应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大型企业院所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沟通,促成技术转化和商业合作,把最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的成果和活动纳入到智能船舶系统性发展中来,为产业全局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陈民俊高度赞扬和感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分会筹建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为开好首次会所做的精心准备。大会宣布了智能船舶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会正式成立,举行了聘书颁发仪式,陈民俊代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向智能船舶分会主任委员吕智勇同志颁发了聘任书。大会审议通过《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智能船舶分会工作规则》。

智能船舶分会主任委员、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吕智勇代表智能船舶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会发言,向大会报告了我国智能船舶领域应用现状,介绍了智能船舶分会工作计划。他表示,分会成立将进一步融合各家所长,建立造船、航运、技术研究、数据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与应用的良好机制,推动打造更安全、更环保、更经济、更高效的智能船舶生态体系,助力智能船舶自主可控进程。中国是最早提出“智能船舶”概念的国家之一,在这块未来全球海事的竞争高地,上船院和各家成员单位在中国船协的领导下,分会将提升中国智能船舶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助力实现科技强国、造船强国的伟大进程。

会上,各单位参会代表做交流发言,介绍各自单位开展智能船舶研发与应用情况,对分会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智能船舶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秘书组成,共计9人。其中,主任委员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吕智勇担任,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关英华、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常伟、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李路、上海船舶科学运输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中岱、招商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总轮机长吴建移、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副所长季建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周伟新等代表担任。智能船舶分会秘书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创新中心主任李鑫担任。

2023年度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高端学术论坛举行

自主船舶·引领未来!2023年度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高端学术论坛举行 – 展会信息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7月6日,以“智联世界 生成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智能大会唯一的船舶论坛,“AI赋能海洋”—— 自主船舶·引领未来暨2023年度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高端学术论坛也如约而至。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林忠钦和严新平,以及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领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外资深专家等相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共话“自主船舶·引领未来”。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院长 吕智勇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衡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王雷

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长 金宏松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专务 王玮

本次论坛得到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中国船舶集团的指导,中国船舶集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上船院”)、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AI+海洋科创中心、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智能船舶分会共同主办。

作为数字与智能技术时代的新兴领域,智能船舶已成为全球航运业的趋势性发展方向,是引领未来航运时代发展的主流。近年来,智能船舶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迅猛。随着感知、决策、控制等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探索,智能船舶正循序渐进地从局部向全船、从外延到内涵应用拓展,技术方向由信息化、辅助决策向数字化、自主操作不断迭代发展。

论坛通过院士访谈、主旨演讲等环节,分享最前沿的AI技术创新、自主船舶研发及工程实践经验,深度研讨AI新技术在自主船舶中的新场景、新需求和新期望,体现了“层次高”“视野全”“维度广”的特点,为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动能。

院士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有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忠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新平

在访谈环节,吴有生、林忠钦和严新平三位院士围绕AI+海洋的创新、船舶智能技术热点、智能船舶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以及AI技术应用前景、智能船关键技术突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发表了独特的观点与见解,为智能船舶发展提出路径指引。

来自中国、欧洲等行业资深学者与专家围绕《游艇的智能船舶技术应用与展望》《遥控与自主》《智能船舶的数据到实践》《船艇智能航行控制与测试技术实践及展望》等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相关核心技术的最新突破成果及场景应用案例。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民俊 、上船院院长吕智勇揭牌

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智能船舶分会成立揭牌。分会的成立将推动船舶工业智能船舶领域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智能船舶生态,提升中国智能船舶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上船院创新中心副主任顾一清解析”白皮书“

由联盟理事长单位上船院牵头编制的《智能船舶发展白皮书——远洋船舶篇》发布面世,明确了智能船舶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了技术与产业发展目标,铺就了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2022年度AI赋能海洋典型应用创新案例”展示

由联盟、AI+海洋科创中心共同征集的“2022年度AI赋能海洋典型应用创新案例”在论坛上首秀亮相,为推动促进AI等创新技术与船海产业结合、赋能智慧海洋提出了全新的可能。

航运AI数据平台成立

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多家知名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创建的航运AI数据平台宣布成立。该平台将发挥我国数据场景丰富的优势,打造开放、共享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算法开发的基础性图像数据公共平台,为推动面向MASS的自主航行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同步进行。中国船舶集团、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浦东新区政府等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船舶总装企业、电子信息及船舶行业配套企业和船级社等有关专家出席线下论坛,三千余人在线上收看论坛实况。

MSC 107-INF.18 – Results of a transoceanic voyage test with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Republic of Korea)

韩国在MSC 107提交的海试记录文件,宣传HiNAS2.0自主航行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的两个重要模块,是交由外部/原有子系统完成的。

大尺度路径规划就不说了,基于海图和天气数据,剥离出去很正常。

控制这部分就很有趣了,对于轨迹和速度都十分敏感的避碰动作,控制细节和精度都交给了传统Autopolit,速度控制通过BMS,其所能达到的航迹控制能力着实堪忧,简单地说,多大的船多少速度转什么样的弯,这些个逻辑都放哪了呢,没有这些设定,姑且不谈直航时的循迹误差,转向时安全性时难以保证的。

还有就是,冗余呢?

Planning: Route planning for the voyage (The system adopts route plan from ECDIS or another route planning module)

Control: Automated command input to the autopilot and BMS for planned route tracking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Auto Mode, CA Mode)

Based on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of maritime navigation/manoeuvring equipment, the TCS function of the ECDIS is the only way to exchange signals with autopilot. In order for HiNAS2.0 to control autopilot, HiNAS2.0 uses the same protocol as TCS.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opilot, regardless of which equipment the command signal is from ECDIS or HiNAS2.0, it is possible to send and receive signals with the same protocol. In this case, neither ECDIS nor autopilot needs to modify hardware and software, so there is no need to undergo new inspections or certificates for existing equipment.

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 在建新船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随着一艘在建15000TEU集装箱船成功完成长达1500公里航程自主航行测试,韩国三星重工在未来大型无人货船建造市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搭载远程自主航行系统和智能船舶系统完成1500公里自主航行

6月26日,韩国三星重工一艘在建15000TEU集装箱船从巨济造船厂出发开始航行,经过济州岛于7月1日抵达中国台湾高雄港,航程全长约1500公里,成功完成了自主航行技术的全球航线实证测试。这是全球造船业界首次在大型集装箱船上进行的自主航行技术全球航线实证测试。

7月6日,三星重工正式宣布此次实证测试结果。此次测试船舶搭载其自主研发的远程自主航行系统“SAS(Samsung Autonomous Ship) ”和智能船舶系统“SVESSEL”,实证测试集中了自动识别系统(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雷达、相机传感器及传感器融合等尖端自主航行技术,准确识别了船舶航行中半径50公里以内的船舶、浮游物等9000个以上的障碍物。此外,在该船90次与海上船舶相遇的情况下,安全地引导了迂回路线。

三星重工相关人士表示:“在大型船舶密集航行的中国南海海域,搭载了‘SAS’的该船能够作出认知计算和避碰决策,准确提示与船头和船舷接近的其他船舶相遇时安全的回避路线,成功验证了升级版的自主航行技术。实际上,‘SAS’采用的航线与熟练的航海师决定的回避路线90%以上一致。”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SAS”可以实时分析安装在船舶上的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等航海通信设备的信号,并识别周边船舶及障碍物。该系统可根据船舶航行特点,对船舶碰撞危险度(CRI,Collision Risk Index) 进行评估,找出最佳避碰路径,并通过推进及转向装置自动控制,使船舶可以独自安全航行至目的地。此外,通过应用船用360度全景式监控影像系统(AroundView)和LTE/5G移动通信技术等,可以在远处的陆基控制中心直接俯瞰船舶的影像,对船舶实施远程控制。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此次测试的集装箱船应该是三星重工为长荣海运建造的15000TEU集装箱船,2021年,长荣海运在三星重工订造总计20艘15000TEU新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订单,合同价值约为25亿美元,这也是当时世界造船史上金额最大的单笔订单之一。

据悉,该船还搭载了三星重工自主研发的船舶自动故障诊断系统SVESSEL®CBM、数字化的电子航海日志(Logbook)系统SVESSEL ELogbook等多种智能化解决方案,不仅能为船员提供支援、减轻负担,还可以节约船舶运营费用。

专注研发自主航行船舶技术,力争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以实现“SAS”系统的商用化为目标,三星重工自201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并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去年11月,木浦海洋大学9200吨级大型实习船“世界路”号搭载“SAS”从全罗南道木浦西海沿岸起航,沿途经过韩国南海的离於岛和济州岛以及韩国东海的“独岛”,在约95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自主航行实证测试。

此外,三星重工还首次从韩国海洋水产部获得了“自主航行系统(SAS)船舶实证的船舶安全法特例”的许可,成为为自主航行船舶实证提供法律依据的第一个事例。

2019年12月,三星重工联合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信,在其巨济造船厂附近海域成功进行了可以实施5G远程控制的长3.3米的模型船舶“EasyGo”号的试航,利用5G通信技术,提供了船舶自主远程航行技术商用化所需的研究环境。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2020年10月,三星重工对搭载了“SAS”的300吨级实船“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远程自主航行测试,这是韩国造船业界首次进行远程自主航行实船海上测试,三星重工也由此成为世界上首家拥有大型船舶远程自主航行技术的造船企业。

2021年2月,三星重工与木浦海洋大学签订了智能自主航行船舶研发及实船海上测试的合作协议,通过分析此前积累的庞大自主航行数据,与木浦海洋大学的船舶最佳避碰航线研究及模拟课题等结合,在木浦-济州的实习航线上的部分区间,对“世界路”号自主航行技术成功进行了实船海上测试验证。

2021年9月,三星重工联合木浦海洋大学,在位于韩国西南端的新安郡可居岛附近海域,将船舶相互认知并自动避碰技术应用于对向行驶的“世界路”号和“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避碰实证测试。这两艘船均搭载了“SAS”并进行了自主航行船舶之间避碰、ㄹ字型的多重经由点航线控制演示。

此外,今年3月三星重工还与挪威康士伯海事(Kongsberg Maritime AS)签订了自主航行船舶联合研发项目协议(JDA),双方将合作优化最新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及低碳技术,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新一代17.4万立方米LNG船。

三星重工技术开发本部长张海基此前表示:“三星重工的自主航行船舶将成为海运企业减少船舶运营费用和航运危险要素的最佳解决方案。公司将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开发。”

在完成此次实船测试后,三星重工常务、自主航行研究中心主任金贤祖表示:“‘SAS’继去年进行从济州岛到独岛(日本称‘竹岛’)的实证测试之后,此次在全球航线上也成功进行了实证测试,证明了三星重工领先的自主航行技术能力。今后,公司将继续通过研发引领自主航行和智能化技术。”

KONGSBERG successfully completes autonomous operation of coastal cargo ship as part of EU’s AUTOSHIP project

KONGSBERG successfully completes autonomous operation of coastal cargo ship as part of EU’s AUTOSHIP project – Kongsberg Maritime

Kongsberg Maritime ha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a range of remote and autonomous technologies on a cargo vessel operating off the coast of Norway. The test cruise has been named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utonomous journeys at sea so far.

The Eidsvaag Pioner, is one of the two vessels that are equipped for remote-operated and autonomous transport demonstrations for the AUTOSHIP project, which is part of Horizon 2020, an EU research programme.

Owned by the Eidsvaag shipping company, the Eidsvaag Pioner operates along the Norwegian coast and in fjord areas where it carries fish feed to ocean fish-farms.

The demonstration was carried out over 13 hours and involved the vessel completing a voyage outside the coast of Kristiansund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Norway. The ship undocked from the port of Averøy, sailed to the world’s first ocean fish-farm, and back to port again, a journey of about 160 nautical miles in total.

“There has been great collaboration between all partners in the AUTOSHIP project, and we have all been impressed with how the Eidsvaag Pioner performed under remote control and during autonomous sailing and docking.

“Today we have demonstrated a range of the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that will lead the way towards routine remote and autonomous operation in the years ahead.”

What was demonstrated

It involved a mix of remote and autonomous operation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voyage. For reasons of safety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crew members have also been on board the ship during the test cruis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demonstration included automatic undocking from the quay at Averøy. The autonomous technology then took control to navigate and manoeuvre out of the harbour and further out to open sea. Here the ship navigated a route between several islands and avoided other sea traffic, before arriving at the offshore fish farm Ocean Farm 1, owned by Salmar.

Various manoeuvres were th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Dynamic Positioning (DP) system. The vessel next returned to port, again navigating open sea and congested seaways before it automatically docked again. The entire operation was monitored and occasionally controlled remotely by the shore-based captain and engineer.

During the demonstration, a number of established and new KONGSBERG technologies were deployed, and included Auto-undocking and Autodocking, 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Intelligent Machinery System, Connectivity & Cyber ​​Security System, Remote Operations Centre and Dynamic Positioning. Cloud-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advanced simulations have also been involved to test and ensure that the vessel operated safely and optimally.

About AUTOSHIP

AUTOSHIP, is a four-year project that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the European Union’s Horizon 2020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 under Grant Agreement N°815012.

The demonstration in the North Sea has been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a large team of people from KONGSBERG and the shipowner Eidsvaag AS, including also expertise from Norway’s leading research organisation, SINTEF and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in UK.

The AUTOSHIP project runs its demonstrations in important areas in Europe where the early use of remote control and autonomy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from road to greener and safer sea transport.

The aim of the project is to test and further develop key technology linked to fully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s, intelligent machinery systems, self-diagnostics, prognostics and operation scheduling,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nabling a prominent level of cyber security and integrating the vessels into upgraded e-infrastructure.

The second AUTOSHIP demonstration will take place on 1st June and involve a cargo barge navigating part of the inland waterway network in Wintam, Belgium.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ject is available here:

https://trimis.ec.europa.eu/project/autonomous-shipping-initiative-european-waters#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 国外造船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韩国三大船企计划最快于明年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自主航行船舶,这比韩国政府2021年提出的“2030年之后实现自主航行船舶完全自主航行”目标至少提前6年。在航运业进入智能船舶时代,韩国造船业已经领先一步,在未来全球“无人船”建造市场,中韩造船业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提前开打。

据韩国业界相关人士5月23日透露,韩国三大船企——HD现代、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从2010年初开始设立自主航行技术开发组织,在“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和“船舶建造”两个领域进行了研发工作。截至去年,三大船企均在目前运行的船舶上应用了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并在实际航行中进行了实证测试,取得了成功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三大船企将在今年加快推进补充研究及实证测试,到明年完成完全自主航行或无人航行系统初期版本的开发及构建,在没有船员登船的情况下实现船舶的自主航行,并在通过海上实证测试后达到商用化水平。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此前,三星重工在2020年10月对300吨级实船“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远程自主航行测试,这也是韩国造船业界首次进行远程自主航行实船海上测试。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Prism Courage”号

HD现代造船业务控股公司韩国造船海洋旗下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子公司Avikus则在2021年6月成功实现了12座游艇“Avikus”号的完全自主航行,并于2022年5月~6月成功实现了搭载自主航行解决方案“HiNAS2.0”的18万立方米LNG船“Prism Courage”号横渡大洋的目标。此次航行在美国船级社和韩国船级社(KR)两大船级社的实时监控下进行,是全球首次采用自主航行技术控制大型船舶并实现跨洋航行的事例。

2022年8月,Avikus宣布与SK海运、长锦商船等2家韩国船东签订了“HiNAS 2.0”的订单合同,从今年8月开始,“HiNAS 2.0”将陆续搭载在包括集装箱船和LNG船等在内的23艘在建的大型船舶上。此外,Avikus还成功开发了休闲游艇第二阶段自主航行解决方案“NeuBoat”,并获得“CES 2023创新奖”。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HD现代(原现代重工集团)在2017年开发了集成智能船舶解决方案(ISS),这是一种用于船舶的物联网(IoT)平台,可以提供高效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并找到最佳航行路线,并且获得了超过150个订单。此外,现代重工已经完成了“现代智能靠泊辅助系统”(HiBAS)的开发,该系统可以在船舶停泊时提供全景图。

2020年4月9日,现代重工集团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共同开发的“现代智能导航辅助系统”(HiNAS)成功安装在韩国航运公司SK Shipping的一艘25万载重吨散货船上。

“无人船”建造提速!韩国造船业欲抢占新赛道

另外,去年11月,韩华海洋(原大宇造船)研发的首艘自主航行试验船成功完成了自主航行船舶的海上试验,确保了英国劳氏船级社(LR)船舶自主航行标准AL3(决策和行动在人的监督下进行)水平的技术能力。今年,韩华海洋将把新研发的自主航行技术运用到实船上进行验证,并计划在2024年确保完全自主航行技术。

自主航行船舶是在造船、海洋产业主导权竞争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核心产业。融合人工智能(AI)、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等所有数字核心技术,在没有船员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设定最佳航线并航海的新一代高附加值船舶,是韩国版新政政策中海运领域的数字新政核心事业。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像三大船企宣称的那样,明年即可推出完全自主航行船舶系统,无人船舶时代将比当初预想的提前很多。由此,韩国有望在与日本、欧盟、中国等海外企业的未来造船市场竞争中实现进一步的领先。

2021年10月,韩国海洋水产部发布“自主航行船舶先发制人创新发展蓝图”,提出了自主航行船舶开发及商用化的三阶段方案:第一阶段(~2025年)实现部分自主航行,第二阶段(~2030年)实现自主航行,第三阶段(2030年~)实现完全自主航行。以此为基准,三大船企将至少提前6年达到实现完全自主航行的目标。

不过,即使船企加快开发速度,实现完全自主航行船舶技术的商用化也尚需时日。这是因为各国政府乃至国际机构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向订造自主航行船舶的海运公司证明船舶的性能和安全性,消除其疑虑十分必要。

韩国造船业界相关人士表示:“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因此首先开发船舶自主航行技术并将其商用化,有利于掌握竞争的主导权。如果三大船企同时成功开发并构建相关解决方案,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韩国的发言权会越来越大。”

根据专业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自主航行船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5年的约70万亿韩元(约合538亿美元)增长到约200万亿韩元(约合1538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规模有望达到约330万亿韩元(约合253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