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交通》向海图强—「珠海云」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

《探索交通》向海图强—「珠海云」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_综艺_央视网(cctv.com)

正片解析:向海图强—“珠海云”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

正片解析:向海图强—“珠海云”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 (qq.com)

(坐标:中国·珠海三一海工码头)
2023年10月30日,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海洋级科考船“珠海云”即将从码头出发,开启一场为期约20天的自主航行长航程科考航次,从珠海出发至大连,经上海后最终返回珠海。中午12点18分,一切准备就绪,汽笛响起,“珠海云”正式起航。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

“珠海云”隶属于南方海洋实验室,船长88.5米,型宽14.0米,型深6.1米,设计吃水3.7米,设计排水量约21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为13节,作为全新的“智能型”无人系统支持母船,“珠海云”在设计时就采用全新的表达,将智能型科考船的独特性外化,仿佛海豚跃出水面的动感瞬间,充分体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全新生态伦理关系,是一种具有未来感、科幻世界中的“海洋新物种”

船舶宽敞的甲板可搭载数十台配置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能在目标海区批量化布放,实现智能敏捷的海洋立体动态观测,这一特点使得“珠海云”成为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

中国第一艘满足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2020)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技术要求的远洋船舶且配备的重要设备均为我国自主研制

,时长00:39

中国船级社科研试验中心主任 蔡玉良

中国船级社是国际船级社协会的会员之一,所以中国船级社签发的证书整个行业是认可的,中国船级社作为规范标准的提供者,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全球首部的《智能船舶规范》,包括(智能)集成平台、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等若干个功能,从15年到现在,不断的在更新完善扩充技术条款,明确了功能要求和技术层面的要求。
,时长00:30

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智能研究部主任 孙武

中国船级社的规范比较早,我们确定的目标是让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更加高效,那我们在定义智能船舶的时候,我们也是用的这个概念,就是叫“智能化”的概念,就是说我们有这些智能技术在船上应用,首先是预测,再给出决策建议,最后再操作,执行控制,那么这些智能特点它并不一定都有,它可能有一部分功能,所以智能船舶它发展方式和方向是很多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尽管船舶智能化已经进入持续探索发展阶段,但相关技术方案尚未成熟、工程实践尚欠广泛应用,关于智能船舶的定义、术语、分级分类、技术架构尚未统一。中国船级社(CCS)发布的《智能船舶规范》将智能船舶定义为: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和更加高效。IMO将其称为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MASS),系指在不同程度上可以独立于人员干预运行的船舶。
2015年,中国船级社发布了全球首部智能船舶规范,该规范构建了“一个平台+N个智能应用”的智能船舶技术架构。英国劳氏船级社(LR)、日本船级社(NK)、挪威船级社(DNV)等船级社陆续发布了智能船舶相关的规范或指南。这些文件规范和支撑了智能船舶的发展。
“珠海云”拥有最多的智能船级符号“i-ship(No,R1,M,I)”,特别是开阔水域自主航行的附加标志属于开创性的,而开展这一次的复杂水域长航程试验,则是在实船运行方面积累宝贵经验,10月30日下午,“珠海云”驶离狭窄水域,进入具备测试自主航行技术条件的开阔水域,船舶航行控制权切换至自主航行系统,正式吹响全球范围内首次在技术产品经船级社认证后进入实船应用的号角。,时长00:25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O四研究所系统总体部副主任 殷非

其实自主航行是分为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和狭窄水域自主航行,我们目前也是按照中国船级社的规范的规划,在码头区域或者是在航道区域的话,其实是属于这个狭窄水域自主航行的范畴,那么在我们驶出近海的航道,进入到大洋上进行航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开阔水域自主航行。
船舶自主航行一词来源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在2017年召开的第98届海上安全委员会(MSC 98),目前已经发布了《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试验临时导则》。世界主要航运国家海事主管当局也在法律法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区域性法规的制定进行了尝试。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起草了《船舶自主航行试验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并对外征求意见,旨在明确船舶开展自主航行相关试验的技术和检验要求。自主航行系统的作用相当于船舶“大脑”,借助先进的感知设备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获取各种航行环境信息,将这些处理后形成决策动作,与发挥“四肢”作用的动力系统共同配合,让船舶安全平稳的行驶在海洋中。
值得注意的是,“珠海云”所搭载的这一整套核心设备几乎都来自于中国本土

自主航行系统与远程遥控系统由中国船舶第704研究所开发,取得了全球首张CCS型式认可证书动力系统所采用的吊舱推进器打破国外公司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实现了自主创新2MW以上吊舱推进器的首次实船应用

“珠海云”的这一次选择,是国产设备从研发走向实际场景的一次破冰,更说明了决定者的魄力。,时长00:4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首席工程师 周宁总归要给国产化设备提供实际的应用场景的,作为船东来说,我们既然拥有了这么一个好的船,我们希望它的优点长处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国产这一块,比如像吊舱,他们研发了13年,没有人敢用,那么我当时敢用的基于两点,调研的过程当中,听到他们做台架实验做了2000多个小时,我认为他们的实验已经做得充分了;再一个就是我两台推进器不可能同时出问题,即便是在海上它一台出问题,我还有一台不至于船舶完全失去动力。
在前面3天的时间里,船舶先后遇到超五级海况风浪、夜间航行、多船会遇等复杂情形,在国产化设备的支撑下,“珠海云”平安渡过。11月3日中午,外面阳光明媚,看似平静的气氛下,“珠海云”却即将面对一个更为复杂的挑战——处于狭窄水域和开阔水域交界地带的中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发达的沿海经济促使沿海水域格外忙碌,各种商船、渔船、渔网以及海面漂浮物等,对于自主航行系统来说是一场极大的考验。,时长00:32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O四研究所系统总体部工程师 张程

现在的话是我们自主航行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个经典避碰场面,黑色代表的是本船位置,绿色代表的是周围的那些船舶,现在的话我本船要按照我设定的好的航线自主航行,那么就因为有两条船在我就是航线上附近,会对我造成一个紧迫局面,所以我为了能够一方面能按照航线航行,另一方面避开这两条船,所以我现在在进行一个紧急的追越。

图1图2

通过系统的界面(如图1)我们在周围6海里范围内能看到几十艘船舶,然而因为距离过远,肉眼可见的船寥寥无几(如图2),这是海洋航行与道路交通的不同之处,受航行环境与航行工具特点限制,船舶航行时需要在遵守相关规则标准之外,更要尽可能避免频繁做出动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因此需要系统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船长一样能够灵活应对复杂的航行环境,驾驶室里,工程师们就实际场景与船长沟通交流,为后续的技术迭代积累经验。

热烈的讨论每天都在进行,自海上自主航行科考的那一天开始,持续而又繁琐的研究与讨论工作便是常态,早在本次试验前,自主航行产品就已经进行了数十种仿真测试和实船测试。

(此场景会遇态势为右舷交叉相遇,目标船距离本船8.2海里,最近会遇距离为0.06海里,会遇时间为20分钟)

由于安全性、经济性的原因,实际海试难以模拟全部避碰场景。通过海量的、复杂的包括危险的船舶避碰场景构建和仿真测试,可以有效判定避碰算法、控制指令是否合理、有效。“珠海云”的仿真验证全部在中国船级社进行,基于《国际海上避碰规则》构建了会遇、追越等典型测试场景库,重点对系统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进行了验证,帮助系统改进提升,保障了自主航行的安全性。作为船舶行业的独立第三方机构,船级社也参与和见证了此次长距离自主航行的航次,为这个航次实践增添了权威色彩。

中国科考船迭代11月4日上午,经过6天的航行,船舶抵达了大连,“珠海云”去程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作为第五代科考船所具备的智能化特质
,时长00:26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 陈大可

第一代的科考船其实不是真正的科考船;第二代就是真正为科考来打造的专业的船了,专业化的程度就比较高;第三代在我们看来自动化的程度就比较高了;第四代,如果用一个词来说应该就是信息化;第五代就是智能化,不仅仅是科考船,所有的其他船舶应该都是朝这个方向走。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在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中,船舶载着人类的智慧出发,带回了事关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也带回了更多未知的难题,想要进一步了解海洋,船舶技术的发展是研究者们走向蔚蓝的武器,11月18日下午,历经20天航行,“珠海云”返回码头,创造了中国自主航行长航程航次的新纪录

船长黄继明:现在我宣布,

“珠海云”本次自主航行长航程试验圆满结束,时长00:22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O四研究所系统总体部副主任 殷非

本次自主航行试验不仅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开展千海里以上的长航程试验,在国际上也是经过船级社认证后的产品第一次投入实船的使用,充分验证了我们国家自主航行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能力,在我们国家自主航行发展的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时长00:40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O四研究所智能系统科副科长 刘彬

本次3000海里长航程试验,我们从珠海出发,整个航行过程都非常的复杂,也都非常的典型,例如舟山群岛和黄渤海是典型的船多、渔网也特别多,珠江口和长江口是典型的船特别多,在面对如此复杂的航行场景,我们的自主航行系统在历时200个小时的过程中,完成了100多次的自动避碰,记录了所有的航行场景,为我们产品的迭代升级和我国自主航行技术进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海洋强国战略高度

纵观历史,任何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海洋化进程,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海洋战略,智能船舶的发展将成为加速建设海洋强国的神兵利器
,时长00:35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 陈大可

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考虑,第一个是经济的层面,我们国家也是个航运大国,船舶和水运行业的智能化是必须要做的一个事情;第二从科技科学发展的层面上来考虑,像智能船它是完全可以改变我们现有的海洋观测的一个模式,极大的提高效率,大家都想跃跃欲试,想要用这个船来做一些以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我们肯定要走这样一条路。
中国的船舶正在迎来新的时代,竞争促使人们不断提升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在很多尖端领域,中国已切入全速奔跑模式,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人拥有足够的自信应对前方未知的挑战,描绘出海洋事业一番新的局面,未来的日子里,“珠海云”也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带着中国海洋人向海图强的希冀和梦想,一路劈波斩浪,纵横深蓝万里。

MSC 107-INF.18 – Results of a transoceanic voyage test with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Republic of Korea)

韩国在MSC 107提交的海试记录文件,宣传HiNAS2.0自主航行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的两个重要模块,是交由外部/原有子系统完成的。

大尺度路径规划就不说了,基于海图和天气数据,剥离出去很正常。

控制这部分就很有趣了,对于轨迹和速度都十分敏感的避碰动作,控制细节和精度都交给了传统Autopolit,速度控制通过BMS,其所能达到的航迹控制能力着实堪忧,简单地说,多大的船多少速度转什么样的弯,这些个逻辑都放哪了呢,没有这些设定,姑且不谈直航时的循迹误差,转向时安全性时难以保证的。

还有就是,冗余呢?

Planning: Route planning for the voyage (The system adopts route plan from ECDIS or another route planning module)

Control: Automated command input to the autopilot and BMS for planned route tracking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Auto Mode, CA Mode)

Based on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of maritime navigation/manoeuvring equipment, the TCS function of the ECDIS is the only way to exchange signals with autopilot. In order for HiNAS2.0 to control autopilot, HiNAS2.0 uses the same protocol as TCS.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opilot, regardless of which equipment the command signal is from ECDIS or HiNAS2.0, it is possible to send and receive signals with the same protocol. In this case, neither ECDIS nor autopilot needs to modify hardware and software, so there is no need to undergo new inspections or certificates for existing equipment.

大宇造船自主研发首艘“无人船”成功完成海试

大宇造船自主研发首艘“无人船”成功完成海试 – 船厂动态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大宇造船自主研发首艘“无人船”成功完成海试

继三星重工和现代重工之后,韩国大宇造船也成功进行了自主航行船舶海上试验,完成了对自主航行解决方案的技术验证。

11月22日,大宇造船宣布该公司研发建造的首艘自主航行试验船“DAN-V(DSME Autonomous Navigation-Vessel)”号,从11月16日到17日在韩国西海济扶岛附近海域成功完成了自主航行船舶的海上试验。

为抢占未来自主航行船舶市场,掌握差异化的智能技术力量,大宇造船此前与首尔大学合作,开发了自主航行船舶安全航行等主要技术,并在去年与京畿道黄海经济自由区域厅、始兴市、首尔大学始兴校区签订了自主航行技术开发和实证合作意向协议(MOU)。为此,大宇造船建造了一艘基于其智能船舶解决方案DS4(DSME Smart Ship Platform)、旨在验证自主开发技术的自主航行试验船“DAN-V”号并进行了相关测试。

大宇造船相关人士表示,“DAN-V”的韩语发音有“甘霖”之意,承载着员工期待公司通过研发未来船舶克服困难、带来甘霖的希望。

在此次海上试验中,“DAN-V”号与大宇造船始兴研发中心的岸基智能控制中心(Fleet Control Centre)进行了联动,对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远程遥控等自主航行及安全运行相关技术进行了测试。

此次海上试验内容包括对自主航行船舶航行所需主要功能的测试,如根据陆基智能控制中心传达的控制命令,确认船舶发动机、方向操纵舵等反应的远程控制试验;确认船舶是否沿着计划好的航行路径跟随试验;在航行过程中遭遇多艘船舶时可判断碰撞危险并确认是否回避的避碰试验等。

同时,通过此次试验,还完成了包括海上船舶与陆基智能控制中心之间的远程通信在内的自主航行船舶运营所需的所有系统的测试。

大宇造船表示,通过此次海上试验,不仅完成了对自主航行解决方案“DS4 Safe Navigation”的技术性验证,而且正在与韩国船级社(KR)合作,同时推进相关技术的认证工作。

大宇造船专务、中央研究院院长Choi Dong Gyu 表示:“公司开发引领未来船舶技术的自主航行试验船,并成功对多种核心技术进行了实证测试和验证,确保了达到英国劳氏船级社(LR)船舶自主航行标准AL3(决策和行动在人的监督下进行)水平的技术能力。明年,公司将把自主航行技术应用于实船进行验证,并计划在2024年掌握完全自主航行技术AL6(决策自主制定和执行,完全无监督),率先抢占自主航行船舶市场。”

自主航行船舶被认为是改变海上运输模式的未来技术。这种船舶能自主感知自身和其他船舶的移动、自动获取自身周围的水文气象信息等,作出避碰等智能决策并执行,从而实现自主航行,与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一起被认为是无人移动体的重要一轴。为最大化实现无人驾驶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全球范围内正在积极进行研发。

在这种情况下,目前韩国造船业界尽管拥有船舶自主航行和安全航行的核心技术,但实船搭载和测试验证业绩仍然不足。为此,大宇造船决定把相关技术搭载在自主航行试验船上,以验证其性能,确保掌握自主航行核心技术,并先发制人地应对未来自主航行船舶市场。

大宇造船自主研发首艘“无人船”成功完成海试

此前,三星重工在2020年10月对300吨级实船“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远程自主航行测试,这也是韩国造船业界首次进行远程自主航行实船海上测试。三星重工将自主研发的远程自主航行系统SAS(Samsung Autonomous Ship)搭载在“SAMSUNG T-8”号船上,并成功进行了实证。

大宇造船自主研发首艘“无人船”成功完成海试

另外,现代重工集团负责造船业务的二级控股公司韩国造船海洋旗下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子公司Avikus则在2021年6月成功实现了12座游艇“Avikus”号的完全自主航行,并于今年5月~6月成功实现了搭载自主航行解决方案“HiNAS2.0”的18万立方米LNG船“Prism Courage”号横渡大洋的目标。今年8月,Avikus宣布与SK海运、长锦商船等2家韩国船东签订了“HiNAS 2.0”的订单合同,从明年8月开始,“HiNAS 2.0”将陆续搭载在包括集装箱船和LNG船等在内的23艘在建的大型船舶上。此外,Avikus还成功开发了休闲游艇第二阶段自主航行解决方案“NeuBoat”,并获得“CES 2023创新奖”。

CCS《船舶自主航行检验指南》(初稿)征求意见

《船舶自主航行检验指南》(初稿)征求意见 (ccs.org.cn)

各有关单位:

       为满足船舶自主航行系统认可及船舶智能航行附加标志检验需求,中国船级社编制了《船舶自主航行检验指南》(初稿)(见附件1)。现向业界广泛征求意见,诚请有关单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于2022年12月31日前将反馈意见以附表形式(附件3)反馈至相关联系人邮箱。(相关附件请前往原链接获取)

       联系人:王新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电话:15903336351)

       为方便及时进行反馈意见沟通,请在反馈意见表中填写联系人相关信息。
       

       感谢贵单位的大力支持!

女岛港-智能船舶测试场

解决方案 (brinav.com)

女岛港-智能船舶测试场

正在建设的智能船舶测试场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女岛港周边海域,总面积约220平方海里。 测试场水域分为航行锚泊、码头作业、无人艇实验等测试功能区,

具备实时监测功能的海洋环境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陆域部分将配套建设智能船舶运控中心及相关监控、通信设备,为智能船舶实验测试活动提供基础与条件。

万山海上测试场

万山海上测试场 – 公共平台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sml-zhuhai.cn)

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重点建设的公共平台之一,本着共谋 ▪ 共建 ▪ 共享 ▪ 共赢的理念,旨在解决困扰无人船艇、智能船舶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以无人船艇、智能船舶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装备在水面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球面积最大、设施先进、条件一流的海上综合测试场,力争成为国家级的检验认证中心、无人船艇应用示范基地。

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选址于万山群岛海域,规划测试海域共计771.6平方公里。基于《智能船舶规范》、《水面无人艇检验指南》、《无人货物运输船检验指南》等相关规范指南,结合IMO、MASS相关研究;针对无人艇、船舶智能航行系统、涉海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检验认证需求;在大万山岛、小万山岛围绕基础通用、船载系统、岸基系统、船岸基础保障以及测试验证技术等领域构建科学规范的能力体系框架。

Artemis’ Electric Foiling Workboat Prototype Takes to the Sea

https://www.marinelink.com/news/artemis-electric-foiling-workboat-496070

Artemis Technologies released the first pictures of its 100% electric, high-speed foiling workboat prototype on Belfast Lough.  

The vessel was designed and built to include the production specification drivetrain, battery and flight control components consumers will eventually see in the finished workboat.

The 11.5-m vessel named “Pioneer of Belfast” is powered by the Artemis eFoiler system, designed to enable the prototype to fly over the water, using “significantly less energy than a conventional workboa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er, with high-speed re-charging technology also developed.  

Launched from the company’s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Belfast Harbour, the prototype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sea trials to verify its technical capabilities match those from the company’s digital twin simulations, ahead of the launch of Artemis Technologies’ small workboat range next month.  

交通运输部水运院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船舶智能航行项目课题绩效评价

https://www.wti.ac.cn/wti/xwdt/5476.jhtml

2022年3月22日,在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的指导下,我院组织召开了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 课题绩效评价会。

来自交通运输系统、船舶系统和院校的知名专家,来自交通运输部科技司、海事局和山东海事局等单位的代表,以及本项目21家参与单位的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水运院费维军院长出席了会议并对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对项目全体参加人员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配合表示了感谢。

项目负责人张宝晨教授级高工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 五个课题负责人对研究任务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课题取得的重要进展及成果、人员经费投入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汇报。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提问与讨论后,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各课题的研究成果,一致认为五个课题按照任务书要求已全部完成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考核指标要求与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本项目以提升我国船舶航行智能化水平,服务航运安全、高效发展为宗旨,瞄准世界前沿水平,重点解决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协同理论和船舶航行智能感知、船舶自主避碰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内河和沿海条件下船岸协同技术测试体系,为我国率先构建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系统奠定基础。

图1.jpg
图2.jpg

5th Demonstration Test of Fully Autonomous Ship Navigatio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est between Tokyo Bay and Ise Bay marks first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of fully autonomous navigation in congested sea area

https://www.nippon-foundation.or.jp/en/news/articles/2022/20220301-67775.html

The fifth demonstration test of The Nippon Foundation MEGURI2040 Fully Autonomous Ship Program, of a fully autonomous container ship and its Fleet Operation Center for emergency monitoring and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between Tokyo Bay and Ise Bay from February 26 to March 1. The test, using the container ship SUZAKU, demon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use of a comprehensive fully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including remote control and land support) for a container ship operating in a congested sea area.

The Nippon Foundation launched MEGURI2040 in February 2020 through support for five consortia. Fully autonomous navigation is expected to help address numerous maritime issues including crew shortages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also holds potential as a “future industry” that can demonstrate to the world Japan’s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areas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image analysis.

Photograph of the container ship SUZAKU
The container ship SUZAKU
Photograph of the operator’s seat in the land-based monitoring support center,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mote operation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Remote operation at the FOC

Designing the Future of Full Autonomous Ship Consortium

This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test was of an operating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Designing the Future of Full Autonomous Ship (DFFAS) Consortium,*1 made up of 30 companies from diverse fields using an open innovation framework. In the test, the SUZAKU (95 meters, 749 gross tons) navigated a 790-kilometer round-trip route departing from and returning to Tokyo Bay by way of Ise Bay using a comprehensive fully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including remote operation from the Fleet Operation Center in Chiba Prefecture.

Roughly 500 ships pass through Tokyo Bay each day,*2 compared with roughly 40 through the Panama Canal and roughly 320 through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Singapore. This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in a highly congested area verifies a high level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hat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to addressing the issues of aging crew and crew shortages facing the coastal shipping industry and the social issue of accident reduction, remote operation from land can be expected to introduce new work styles and increase labor capacity for crews.

智飞号控制与航行系统的海试进度

阶段1:
完成自动控制系统调试,包括改进的DP和AP系统;
已完成
完成态势感知系统各传感器调试,包括AIS、雷达、光学,毫米波和激光雷达待定
毫米波和激光雷达尚未测试,雷达还有调优空间
完成数据链路验证,船载数据中心和岸基数据中心完成联调
测试了现有的数据链路,稳定性不足以测试远程遥控

阶段2
完成DP/AP特定动作和控制接口调试
已完成
完成态势感知系统多传感器融合功能调试
已完成
完成自动靠泊拆解动作试验运行
已完成,最终达成直接靠岸的效果,无需设置安全距离
完成无控制权下No(开阔水域自主航行)系统的运行调试
进行中,测试水域难以达成会遇条件,动态障碍物较少,对感知和避碰的测试不利
完成无控制权下远程控制系统调试
需完善/升级现有网络链路

阶段3

自动靠泊
远程控制
开阔水域自主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