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船企合作无人自主航运

https://www.eworldship.com/html/2022/ShipOwner_0529/182461.html

近日,荷兰电力转换和能源专家Alewijnse和比利时SEAFAR两家公司在无人自主航运开展合作,通过整合其创新的船上遥控系统,优化技术维护和支持。

据悉,双方将开发系统,与船上的电气设备相连接,以实现直接从岸上控制中心进行远程维护和其它干预。Alewijnse公司将提供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完整的电气装置、能源分配系统、发电和推进、过程自动化、音频、视频和ICT以及安全、导航和通信系统等。

未来船长不上船了?又有欧洲船企合作无人自主航运
未来船长不上船了?又有欧洲船企合作无人自主航运
未来船长不上船了?又有欧洲船企合作无人自主航运

双方设想,在未来船长将在岸上工作,而不是在船上工作,也可工作8小时,然后由另一名船长换班。每一位船长都可从控制中心同时指挥多艘船,这些船可能在不同的运河和河道上航行。船上只需少量船员进行维护、停靠、装卸等作业。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桥楼上的舵手可以临时控制船舶。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比利时SEAFAR驳船远程驾驶项目融合船侧 / 基础设施侧多源信息,实现协同感知,基于视景影像增强驾驶能力,由岸基控制中心提供支持和辅助,实时集成分析船舶运行状况,进行船舶集中管理和操作,具备同时管理和操作多条船舶的能力。

SEAFAR公司是半自动航运的先驱。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半自动航行能力,SEAFAR在市场上寻找了一个合作方,通过和Alewijnse合作以推广新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维护和远程服务。

SEAFAR公司CEO Louis-Robert Cool表示,”我们的合作还很新,但我们对未来市场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以互补的方式相互加强。我们希望一起扩大我们的网络,并在荷兰市场建立伙伴关系,以使更多的船只使用SEAFAR,为未来服务。”

目前,SEAFAR远程驾驶系统已应用于荷兰De Vlaamse Waterweg nv的Watertrucks+项目的测试,SEAFAR公司已经通过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一个控制室控制10艘船进行半自动航行,岸基驾控中心的操作员远程控制船舶并以每小时6公里的航速驾驶,沿佛兰德斯的伊瑟运河和帕森达勒-尼乌波特运河航道运输建筑材料。目前还计划建立更多的类似设施,目标是在今年年底之前在内河和沿海航运中远程运营30艘新造船和现有船。

Alewijnse公司是一家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电气系统集成商,作为一个系统集成商,Alewijnse提供全面的一揽子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完整的电气安装,能源分配、发电和推进系统,过程自动化,音频、视频和ICT,以及安全、导航和通信系统。2018年,该公司为欧洲建造的首艘LNG燃料加注和接驳船供应了整套电气装配。

Alewijnse的首席运营官Tom Milder表示。“我们希望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公司。通过与SEAFAR的合作,我们将展示系统是如何为半自动航行等新兴技术配备。我们在这项技术和所需的专业设备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如远程系统、提供实时态势感知的船上摄像机、编入紧急情景的GPS设备,以及图像和语音通信设备。”

首艘中型自主航行智能游艇建造合同签订

http://www.eworldship.com/html/2022/NewOrder_0301/179882.html

2022年2月28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重工远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属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在上海正式签订国内首艘中型智能游艇建造合同。

中国船舶集团有有限公司科技部副主任常文君,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院长吕智勇、党委书记王麟、总工程师王刚毅,中船重工远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东生、总经理韩兵、总经理助理李明,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晓波等领导嘉宾出席签约仪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李路和英辉南方总经理陈晓亮签署游艇建造合同。

该游艇由上船院自主研发,总长约17.8米,最大乘员数12人,最大航速18节,续航力200海里,汇集了国内外优秀的外观艺术及内装设计理念,配备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研究院所自主研发的自主航行、自主靠离泊智能系统以及减摇陀螺,配备两台功率为441kW的高速主机和50kWh的锂电池,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目标水域为海南省及粤港澳大湾区。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研发设计领域的佼佼者,上船院近五年来在中国船舶集团的领导下,全力聚焦世界领先智慧型船舶总体院所建设,在绿色、智能、低碳船舶研发设计和建设世界领先智慧型船舶总体院所等方面屡有建树,累计开发新船型达350多种,市场占有率超30%。

在此次国内首艘中型自主航行智能游艇的研发设计中,上船院紧紧依托中国船舶集团的整体科技储备,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造新机遇,潜心研制“中船智艇”创造新市场。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和远舟科技在本项目上将强强联合,高标准、高质量地打造智能游艇,这是双方贯彻落实中国船舶集团关于发展新兴海洋经济装备产业的战略部署,在提升高端游艇研制能力、培育游艇市场、打造“中船智艇”品牌等方面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正式开启智能游艇研发设计建造新纪元。

上船院和英辉南方造船表示,要全力以赴,高标准、高质量的打造智能游艇,为丰富中国的游艇旅游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助力中国新兴海洋经济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船舶的智慧和力量。

根据计划,该游艇将于今年5月份开工建造,年底之前完工交付。

HHI partners up with ABS for real-life autonomous ship tech trials

https://www.offshore-energy.biz/hhi-partners-up-with-abs-for-real-life-autonomous-ship-tech-trials/

South Korean Hyundai Heavy Industry (HHI) Group has teamed up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society 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 (ABS) to work on real-life trials of autonomous ship technologies.

On 9 January, HHI’s in-house venture specializing in develop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al systems, Avikus,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with ABS to obtain the Approval in Principle (AiP)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utonomous ship technologies.

Under the MoU, ABS will work with HHI’s Korea Shipbuilding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KSOE) and Avikus to integrate autonomous and remote-control functions into vessels.

The agreement will see Avikus start stage-by-stage demonstration tests for its various solutions including Hyundai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ssistant System (HiNAS), Hyundai Intelligence Berthing Assistance System (HiBAS) and Hyundai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ssistant System 2.0 (HiNAS2.0) in compliance with the ABS Guide for Autonomous and Remote Control Functions published in July 2021.

Through the trials, Avikus aims to obtain certificates by stage for its autonomous vessel technologies, while ABS will review the design, regulate testing procedures and verify the implementation for each stage base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data of Avikus.

The parties expect the experience from this collaboration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eal-life autonomous maritime operations.

Furthermore, Avikus and ABS plan to jointly demonstrate the autonomous shipping technology for a transoceanic voyage of a large-scale commercial vessel which i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Autonomous vessel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to play in the future of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but they will need to be at least as safe as existing vessels”, said John McDonald, AB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COO.

“The agreement with ABS holds a great significance as it promotes the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through the stage-by-stage certification of Avikus’ proprietary technologies. With these commitments, we will contribute to expanding the autonomous vessel market and proactively preoccupy the related markets”, added Avikus’ CEO Do-hyeong Lim.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https://www.eworldship.com/html/2021/OperatingShip_1120/176882.html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在因疫情延期交付一年多后,全球首艘零排放全自动集装箱船“Yara Birkeland”号终于正式投入运营,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实现“无人”运营。

11月19日,“Yara Birkeland”号在奥斯陆峡湾开启处女航,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Jonas Gahr Store)和渔业海洋部部长Bjornar Skjaeran在该船抵达奥斯陆后随行参观。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Yara Birkeland”号由挪威化肥巨头雅苒国际(Yara International)拥有。Yara首席执行官Svein Tore Holsether表示:“我们很自豪能够展示世界上第一艘全电动和自主驾驶的集装箱船。”该船每年将能够减少1000吨碳排放,相当于4万次柴油动力卡车运输。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据了解,“Yara Birkeland”号的概念最初在2017年提出,作为全球首艘零排放全自动集装箱船,由Yara与挪威康士伯海事合作研发。2018年8月,Yara与挪威船厂VARD签署了价值2.5亿挪威克朗(约合2960万美元)的建造合同,这一造价远远超过一艘运力相似的传统船舶。

“Yara Birkeland”号采用Marin Teknikk公司的MT207型设计,船长80米、宽15米、能够装载12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正常航速6节,最大航速13节。最初,该船计划在2020年年初交付,但因为疫情原因而一度推迟,直到2020年年底才正式完工,离开VARD船厂。之后,该船进行了集装箱装载和稳定性测试,然后在挪威位于Horten的港口和测试区为下一步自主航行做准备。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投入运营后,“Yara Birkeland”号将部署在挪威南部的Heroya、Brevik和Larvik港口之间的航线上,距离海岸线不超过12海里。该区域由挪威海岸管理局(Norwegian Coastal Administrations)在Brevik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MS)管理,其中Heroya-Brevik之间距离约为7海里,Heroya-Larvik之间距离约为30海里。

“Yara Birkeland”号负责将Yara在波什格伦工厂生产的化肥产品运输至Brevik和Larvik港口,初期每周航行两次。Yara波什格伦工厂是挪威最大的二氧化碳来源之一,对于Yara来说使用这艘集装箱船意味着减少该公司在波什格伦工厂的二氧化碳排放。Yara公司货物的目的地则是遥远的市场,尤其是亚洲和南美。

从2022年起,“Yara Birkeland”号将进行载人商业运营,开始为期两年的技术测试期,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自主。该船将由康士伯海事与威尔森(Wilhelmsen)联合成立的全球第一家无人船公司Massterly位于Horten的监控和操作中心进行运营。据悉,Massterly于2018年8月成立,旨在为无人船提供包括设计及开发、控制系统、物流服务及船舶在内的一系列价值链服务。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康士伯海事负责为“Yara Birkeland”号供应电力驱动、电池和推进控制系统以及所有与远程控制和自动运营的主要能力技术。康士伯海事已经选择了Leclanche公司为该船提供6.8兆瓦时的电池,这是当时全球最大功率的电池,容量约为一辆电动汽车的1000倍。

驱动将是2台方位主推进装置,操纵和停泊将由2台船首推进器辅助,这些设备将来自Brunvoll公司,包括2台900千瓦的牵引式方位推进器,融合了直径2.2米的可控螺距螺旋桨,以及2台700千瓦的航道推进器,螺旋桨直径为1.75米。

麦基嘉为“Yara Birkeland”号提供了一个自动系泊方案,将在该船所涵盖的3个港口码头提供服务,货物装载和卸载也将同样使用自动化的电动起重机和其他设备。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全球首艘零排放“无人”集装箱船正式首航

挪威海岸管理局位于Brevik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将覆盖该船的整个正常航行模式。Yara的波什格伦工厂和康士伯海事总部也将设立专门的运营控制中心,这些中心将处理状态监测、运营监督、决策支援、船舶及其周围环境的监督、紧急情况和特殊情况,以及安全的所有其他方面。

“Yara Birkeland”号的项目经理Jostein Braaten解释称:“这不是为了取代水手,而是为了取代卡车司机。”当船舶实现全自动化运营时,船桥将会被拆除。届时,该船能够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装卸货物、为电池充电并航行。船上配备的传感器能够快速探测和了解水中物体,使船舶能够采取行动避免碰撞。

IMO’s Maritime Safety Committee finalizes its analysis of ship safety treaties, to assess next steps for regulating 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 (MASS).

https://www.imo.org/en/MediaCentre/PressBriefings/pages/MASSRSE2021.aspx

The Maritime Safety Committee (MSC)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at its 103rd session in May 2021, has completed a regulatory scoping exercise to analyze relevant ship safety treaties, in order to assess how 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 (MASS) could be regulat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oping exercise represents an all important first step, paving the way to focused discussions to ensure that regulation will keep pace with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The scoping exercise was initiated in 2017 to determine how safe, secur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MASS operations might be addressed in IMO instruments.  

The exercise involved assessing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IMO treaty instruments under the remit of the MSC and identifying provisions which applied to MASS and prevented MASS operations; or applied to MASS and do not prevent MASS operations and require no actions; or applied to MASS and do not prevent MASS operations but may need to be amended or clarified, and/or may contain gaps; or have no application to MASS operations. 

Varying degrees of autonomy were considered: crewed ship with automated processes and decision support (Degree One); remotely controlled ship with seafarers on board (Degree Two); remotely controlled ship without seafarers on board (Degree Three); and fully autonomous ship (Degree Four).  

The safety treaties assessed include the SOLAS Convention and various codes made mandatory under SOLAS (Casualty Investigation, Enhanced Survey Programme (ESP), Fire Safety Systems (FSS), Fire Test Procedures (FTP), Bulk Chemical (IBC), Gas Carrier (IGC), Solid Bulk Cargoes (IMSBC), Dangerous Goods (IMDG), Carriage of Irradiated Nuclear Fuel (INF), Intact Stability,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SM), Ship and Port Facility Security (ISPS), Grain, Polar, Recognized Organizations (RO)); collision regulations (COLREG); Load Lines Convention and 1988 Protocol; Convention on Safe Containers (CSC); STCW Convention and Code, as well as STCW-F Convention; search and rescue (1979 SAR Convention); tonnage measurement (Tonnage 1969) and the Code of Safe Practice for Cargo Stowage and Securing (CSS Code) and  IMO Instruments Implementation Code (III Code). 

The outcome of the regulatory scoping exercise was discussed and completed by the MASS Working Group which met during MSC 103. 

For each provision, the exercise identified whether MASS could potentially be regulated by: equivalences as provided for by the instruments or developing interpretations; and/or amending existing instruments; and/or developing a new instrument; or none of the above as a result of the analysis. 

The outcome highlights a number of high-priority issues, cutting across several instruments, that would need to be addressed at a policy level to determine future work.  

These involve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terminology and definitions, including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 of MASS and 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master”, “crew” or “responsible person”, particularly in Degrees Three (remotely controlled ship) and Four (fully autonomous ship).  

Other key issues include addressing the functional and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remote-control station/centre and the possible designation of a remote operator as seafarer.  

Further common potential gaps and themes identified across several safety treaties related to provisions containing manual operations and alarms on the bridge; provisions related to actions by personnel (such as firefighting, cargoes stowage and securing and maintenance); watchkeeping; implications for search and rescue; and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be on board for safe operation.  

The Committee noted that the best way forward to address MASS in the IMO regulatory framework could, preferably, be in a holistic mann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goal-based MASS instrument.  Such an instrument could take the form of a “MASS Code”, with goal(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s, suitable for all four degrees of autonomy, and addressing the various gaps and themes identified by the RSE. 

The Committee invited Member States to submit proposals on how to achieve the best way forward to a future session of the MSC.  

The outcome of the MSC’s regulatory scoping exercise, as approved by the Committee, including the full analysis of treaties, can be found as an annex to the report of MSC 103 (MSC 103/21/Add.1, annex 8) and can also be found in circular MSC.1/Circ.1638 (Outcome of the Regulatory Scoping Exercise for the use of 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 (MASS)) – download here: MSC.1-Circ.1638.pdf

IMO’s Legal and Facilitation Committees are currently also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regulatory scoping exercises on conventions under their purview. 

张宝晨:推动亚洲国家MASS研发测试应用合作

http://www.cinnet.cn/zh-hans/events/6932-zhang-bao-chen-tui-dong-ya-zhou-guo-jia-massyan-fa-ce-shi-ying-yong-he-zuo.htm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周刚刚在北京结束。大会发布的机构间报告明确指出,“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船舶能效的提升促进了船舶燃料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显著下降。”在谈到“水面自主航行船舶(mass)时,该报告指出,“数字革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航运业。人工智能、数据支持的远程管理和自主操作都正在成为现实。” 

那么,mass研发到底到了怎样的程度,亚洲国家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航运变革中居于怎样的位置?我们是否应该加强合作,从而在这场变革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下面,我就围绕这些问题谈些情况和观点,和大家分享。

一、MASS起源及欧洲的进展

Mass较早起源于欧洲,2012年欧盟启动的“海上智能无人导航系统项目”(MUNIN项目),由德国MarineSoft公司牵头,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SINTEF)、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学院(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挪威Aptomar AS公司等单位和高校参与,总预算380万欧元,目标是建立有关商业无人船舶的技术概念,同时对其在技术、经济和法律法规上的可行性进行有效评估。 

该项目以散货船“Automat Seaways”号为试验船舶,提出建立高级传感器模块、自主航行系统、自主机器和检测控制系统,以及岸上控制中心等几个系统。在试验中,装载3.5万吨纸浆的“Automat Seaways”号船,从瑞典哥德堡港出发,开往南非开普敦港,在开航40分钟后切换为自主航行模式,引航员离开船(机舱中仍保留3人进行机械维护),单向航程持续1个月时间。根据试验,项目预测该散货船在不改变船舶原有结构情况下,通过加装自主航行等系统,经济性会显著增加,测算为船舶在25年的生命周期内可以增加约700万美元收益。

此后,欧洲的罗罗公司、瓦锡兰公司、康斯伯格公司等多家大小公司或独立,或与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分别启动了多个MASS项目。

2019年,欧盟又启动了隶属于“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 2020)的AUTOSHIP项目(周期为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在不同运营环境的两艘船舶上安装和测试自主航行设备,以加速新一代自主航行船舶发展,并为欧盟在未来五年实现船舶自主航行制定商业化路线图。

2016年,欧洲在芬兰成立了自主航运创新联盟(One Sea Autonomous Maritime Ecosystem),其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建立起自主航运生态系统并为实现可运营铺平道路。欧洲的多数项目都进入到了海上实船测试和验证阶段,也有的项目计划走向商业化应用。但到目前为止,至今还没有一个项目实现商业化应用。

二、亚洲MASS发展情况

亚洲是启动MASS研发较早的地区。根据我所参与的国际交流和掌握的资料,日本和韩国的造船企业、船级社和海事技术研究机构在2016-2017年就启动了与MASS相关的研究工作,之后媒体也报道过日本和韩国机构开展智能航行技术测试的案例。新加坡在跟踪MASS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独到的努力。中国智能船舶研究起步于2016年,但MASS的研发会晚些。今天,我向大家重点介绍这四个国家启动的与MASS相关的重大项目。

(一)日本的DFFAS项目

2020年6月,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设立了“无人船示范试验技术共同开发项目”,DFFAS项目是其中一部分。汇集了航运、造船、船舶设备制造商等40余家日本企业,参与 “智能渡船开发”、“无人航行船@横须贺市猿岛”、“以内航集装箱船和渡船为基础的无人化技术示范试验”、“无人航行船的未来创造”以及“水陆两用无人驾驶技术开发”等5个联盟,分别针对大型渡船、集装箱船、客船等开展联合开发。按照计划,日本财团2021财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将提供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资金支持。

作为上述计划的组成部分,日本9月2日宣布位于千叶市美滨区的岸基支持中心完成了开发。该中心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由日本无线(JRC)设计。
预计2022年2月,配备“DFFAS”无人船操作系统的204TEU的国内集装箱船“SUZAKU”号将在东京湾和伊势湾之间进行390公里的往返示范测试航行,以证明该系统在拥挤水域的实用性。

(二)韩国的KASS项目

为了在未来的船舶与航运市场份额和国际标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韩国海洋与渔业部和贸易工业与能源部2020年决定投资1.333亿美元,实施韩国自主水面船研究项目(Korean Autonomous Surface Ship Project, KASS),用5年时间(2020-2025)突破智能航行、机械自动化、测试验证、规范标准等自主船舶核心技术,实现近海和远洋有船员在船和无船员在船的远程遥控驾驶。

KASS项目共设置了自主航行系统研发、自主运控系统研发以及海上测试场及验证方法3项操控技术与标准化子项目,以及10项细分关键技术子项目,包括四项核心技术,一是智能航行系统,包括集成平台数字船桥、态势感知系统和自主航行系统;二是机械自动化系统,包括机械故障预测与诊断系统和综合能源控制系统;三是测试场与测试演示技术,包括智能系统与性能测试演示以及测试场建设;四是操控技术与标准,包括可靠性评估和事故响应技术、远程控制与安全操控技术以及国际标准化技术。

(三)新加坡的IntelliTug项目 

该项目的目的是开发和现场测试智能船舶的能力、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使新加坡港为MASS的到来做好准备。新加坡PSA Marine技术团队和技术集团瓦锡兰于2020年3月13日成功完成了“智能拖轮”首期海上试验。该项目平台是27米长的PSA Marine的港作拖轮PSA Polaris号,配备的设备系统包括瓦锡兰的RS24近距离高分辨率雷达和动力定位(DP)系统。项目开发了避碰算法,收集了大量数据。海试之前,使用瓦锡兰的自主船舶模拟器进行了系统模拟和数模测试。基于物理的数字孪生模型验证了从感知系统中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以及拖轮的实际性能,该模型体现了海试所面临的物理环境的影响。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项目平台避让各种障碍物的能力,包括避让虚拟和现实中的移动船舶。

此外,新加坡作为主要发起国的MASSPorts网络组织2020年8月成立,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的船旗国、沿海国和港口当局的代表发出了旨在实现港口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试航和运行标准一致性的MASSPorts倡议。

(四)中国 

“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是中国2019年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今年底即将完成项目研发的各项工作。国家投入2460万元人民币,21个相关机构参研,我是项目负责人。

该项目分为5个课题:

课题一,主要研究“船岸协同关系、系统构建方案和治理策略”回答“什么是船岸协同、如何协同?智能航行技术等级如何划分?智能航行风险如何辨识和管控?基于船岸协同的MASS如何构建。”

课题二海船智能航行系统研究,主要三个内容,一是远距离、高精度的海上目标感知和认知,二是大型海船的远程驾驶和自动靠离泊,三是在智能化电子海图、智能航线优化和海上自主避碰。

课题三是河船智能航行系统研究,研究如何针对狭窄、拥挤的内河航道,利用多传感器获取并融合相关信息,智能决策实现近距离避障,相关成果也将在长江干线、长湖申运河等开展实船测试和应用示范。

课题四研究岸基支持保障系统,研究MASS保障支持体系,研制船用多网多模通信设备、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监测方法与技术、岸基MASS监控平台等; 

课题五是船舶智能航行技术测试体系研究,将分析船舶智能航行设备、系统、平台测试特性和实船与虚拟测试需求,建立测试标准体系架构,制订船舶远程驾驶、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测试方案、标准、安全措施以及测试场技术标准与运行规程,开发虚实融合的测试平台,建立沿海测试场并开展测试。

项目相关成果将集成在三艘船上。海船“智飞号”将成为迄今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种的MASS,船长117,宽17米,可搭载314个标准集装箱,具备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以及自动靠离泊等三大智能航行模式。该轮2021年9月出厂试航,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MASS功能的实验测试。 

此外,中国2019年还先后推出了智腾号、筋斗云0号等小型初级MASS实验测试平台,成功开展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等海上测试。

我相信,上述项目不仅会把亚洲的MASS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也会为世界航运的深刻变革做出重要贡献。

三、推动亚洲国家间的MASS研发和测试等合作

一是建议中日韩三家航海学会等机构共同研究以亚洲航海学术年会为平台的可能性,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技术、信息和立法等多方面的交流研讨,通过所达成的共识推动和服务亚洲MASS研发和商业化。

二是推动分享MASS测试场和实验设施,为亚洲国家在建立MASS实验测试标准和共同提升实验测试技术提供支撑。

三是推动亚洲国家相关机构共同研发探讨MASS示范船舶、MASS示范航线和MASS示范航区的可行性,为相关亚洲国家及主管机关之间建立合作机制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为通过统一MASS及服务保障体系相关标准,在亚洲区建立mass国际测试航线和逐步过渡到商业运营航线创造条件。

四是欢迎各国MASS研发、标准、立法等专家出席中国航海学会名将举办的首届世界航海科学技术大会。该盛会将以智能航运技术发展趋势为主题,分主论坛和船舶智能化、航运服务智能化、港口智能化、航海保障与监管智能化等专题论坛而进行。我们希望,将这届航海科学技术大会办成促进全球航运智能化变革的盛会。

谢谢大家!

30家船企联手打造日本无人船陆上支持中心曝光

http://www.eworldship.com/html/2021/ship_inside_and_outside_0906/174541.html

30家船企联手打造日本无人船陆上支持中心曝光

日本无人船研发项目迈出重要一步,为无人船开发的陆上支持中心正式完成,即将进行无人集装箱船实船测试,目标在2025年以前实现无人船技术商业化。日本希望以此抢占先机,在未来无人船领域掌握主导权。

9月2日,日本邮船集团成员日本海洋科学公布了团队刚刚开发完成的最新成果——位于千叶市美滨区的陆上支持中心,这是无人船项目“DFFAS(Designing the Future of Full Autonomous Ship)”的一部分,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实现无人集装箱船技术商业化。

预计合作方将于2022年2月从东京湾至伊势湾,在拥挤海域进行长距离无人船航行实证实验。在示范测试中,一艘204TEU内航集装箱船“SUZAKU”号将配备“DFFAS”无人船操作系统,在东京湾和伊势湾之间进行390公里的往返航行,以证明该系统在拥挤水域的实用性。陆上支持中心将负责在测试期间对船舶进行远程监控,并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远程操作。

30家船企联手打造日本无人船陆上支持中心曝光

DFFAS系统将于11月安装在集装箱上,然后于12月将这两个特殊的集装箱放置在“SUZAKU”号船尾,船舶改装图纸由今治造船和日本造船联合(JMU)的合资企业“日本造船”负责提供,改装工作在三和船坞进行。陆上支持中心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由日本无线(JRC)设计。

30家船企联手打造日本无人船陆上支持中心曝光

陆上支持中心由一个综合展示区和一个应急响应区组成。综合展示区从船上和陆地上的各种来源收集信息,并在显示器上展示出来。在岸上的船长和轮机长可以通过查看显示器上的信息来检查船舶的运行状况并制定航线计划。应急响应区使岸上的船长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与船上的DFFAS系统相连接,此外还允许船长参与船上的DFFAS系统,船长可以获得与船舶相同的信息,例如船舶周围的图像和雷达等,并能够运城控制船舶。

借由这一支持中心,除了向来需要仰赖船员经验等的高效率航线规划能交由电脑设定以外,还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监视集装箱船位置,掌握航线上是否有潜在事故风险等。发生紧急状况时,可在专用设备的操控座位上切换成手动行驶,以避免发生事故等。

30家船企联手打造日本无人船陆上支持中心曝光

负责监管DFFAS项目的日本海洋科学导航技术组组长桑原悟表示:“DFFAS汇集了来自各公司和行业的专家以及研究人员的大量专业知识。在未来,我们将通过自主船舶核心技术的标准化,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创造一个新的参与者可以加入竞争的环境。我们的目标是为日本的自主船舶制定一个宏伟的计划,并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据了解,DFFAS项目合作伙伴包括日本海洋科学、IKOUS、气象新闻公司(WNI)、EIZO、MTI、日本电信电话、NTT DOCOMO、NTT Communications、Japan Hamworthy、日本造船联合(JMU)、SKY Perfect JSAT Corporation、东京计器、Nabtesco Corporation、日本海运、日本邮船、日本无线、BEMAC、pluszero、古野电气、本田重工业、三菱综合研究所、横河电子机器等30家公司。

DFFAS项目由在无人船领域拥有丰富国际经验的众多专家开展开放式合作,目标是实现无人船支持的日本物流社会新时代。该项目将从事无人船实用化所必须的自动航行、陆上支援、远程操纵、通信线路等各系统的开发应用。

30家船企联手打造日本无人船陆上支持中心曝光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DFFAS项目是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无人船示范试验技术开发共同项目”的一部分。去年6月,日本财团选定了5个联盟参与这一无人船项目,并着手进行无人船示范试验。日本财团的项目汇集了航运、造船、船舶设备制造商等40余家日本企业,船型涉及大型渡船、集装箱船、客船等不同主题,日本希望以此抢占先机,在未来无人船领域掌握主导权。

该项目的5个联盟包括“智能渡船开发”、“无人航行船@横须贺市猿岛”、“以内航集装箱船和渡船为基础的无人化技术示范试验”、“无人航行船的未来创造”以及“水陆两用无人驾驶技术开发”。按照计划,日本财团将在2021财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提供总额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4亿元),预计到2040年将有50%的内航船实现无人驾驶。

据了解,日本财团是一家日本民间团体,成立于1962年。自创立以来,日本财团便立足于民间,开展社会活动,主要涉及社会福祉、教育、文化,海事、船舶事业活动,以及海外人道支援、人才培养等三大领域。

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http://www.eworldship.com/html/2021/Shipyards_0907/174552.html

随着三星重工采用自主研发的自主船舶航行系统首次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韩国造船业在大型无人船研发领域又领先一步。

9月2日,在位于韩国西南端的新安郡可居岛附近海域,三星重工与木浦海洋大学成功对两艘对向行驶的自主航行船舶进行了避碰实证测试。这是全球首次成功采用船舶相互认知并自动避碰技术进行的海上实证测试,三星重工也由此成为世界上首家拥有大型船舶远程自主航行技术的造船企业。

全球首次!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木浦海洋大学“世界路”号教学实习船

全球首次!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SAMSUNG T-8”号拖船

参与此次实证测试的两艘船分别是木浦海洋大学的9200吨级大型航海教学实习船“世界路”号和三星重工的300吨级拖船“SAMSUNG T-8”号。这两艘船搭载着三星重工自主开发的远程自主航海系统SAS(Samsung Autonomous Ship),进行了自主航行船舶之间避碰、ㄹ字型的多重经由点航线控制演示。

这两艘船在海上以最高14节的航速驶向各自指定的目的地,在自主航行过程中遇到对方迎面驶来的情况后,在最小会遇距离(DCPA) 1海里外安全躲避对方,并继续驶向原来设定的目的地。此外,在航迹交叉(Crossing Track)的情况下,这两艘船也表现出了稳定的变速及转向等自主航行性能。

全球首次!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全球首次!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同时,在距离此次实证测试海域300公里的三星重工大田陆上管制中心,对船舶航行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控,并收集和分析了船舶航行数据。

三星重工自主开发的远程自主船舶系统SAS(Samsung Autonomous Ship)可以实时分析安装在船舶上的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等航海通信设备的信号,并识别周边船舶及障碍物。该系统可根据船舶航行特点,对船舶碰撞危险度(CRI,Collision Risk Index) 进行评估,找出最佳避碰路径,并通过推进及转向装置自动控制,使船舶可以独自安全航行至目的地。

全球首次!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此外,通过应用全球首次适用于实船的船用360度全景式监控影像系统(Around View)和LTE/5G移动通信技术等,可以在远处的陆上控制中心直接俯瞰船舶的影像,对船舶实施远程控制。

以2022年实现SAS系统的商用化为目标,三星重工自201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远程自主航行技术。2019年12月,三星重工联合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信,在其巨济造船厂附近海域成功进行了可以实施5G远程控制的长3.3米的模型船舶“Easy Go”号的试航,利用5G通信技术,提供了船舶自主远程航行技术商用化所需的研究环境。2020年10月,三星重工又在其巨济造船厂附近海域对长38米的“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远程自主航行测试,这也是韩国造船业界首次进行远程自主航行实船海上测试。

全球首次!三星重工完成自主船舶对向航行避碰测试

在此基础上,今年2月,三星重工与木浦海洋大学签订了智能自主航行船舶研发及实船海上测试的合作协议,通过分析此前积累的庞大自主航行数据,与木浦海洋大学的船舶最佳避碰航线研究及模拟课题等结合,在木浦-济州的实习航线上的部分区间,对与1000TEU级集装箱船大小相似的9200吨级“世界路”号自主航行技术成功进行了实船海上测试验证。

三星重工船舶海洋研究中心负责人金贤祖表示:“此次实证测试是全球首次在实际海浪、海风、海流等海上环境下,对两艘对向行驶的自主航行船舶的动向进行综合分析,并自行解决避碰问题的大型实船自主航行技术演示。这标志着SAS系统已经非常接近实现商用化的目标,今后成为自主航行船舶主要航海设备的可能性很高。”

三星重工技术开发本部部长郑浩贤强调:“在未来船舶时代即将来临这一重要转型时期,三星重工在业界率先掌握大型船舶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造船、海运业界,三星重工的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将占有重要地位。”(王楚)

国内DP供应商新增704所

中国船级社认可的DP控制系统,除去设计认可的两个,近几日从6个变成了7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取得了最新的一张DP控制系统型式认可证书。

再刨去国外的三个,国内有能力供应DP控制系统的厂商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
哈尔滨船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海思特海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DP作为自动控制的核心技术,也是下一代智能控制系统研发的基础,因此,具备DP控制系统的供货能力,算是MASS这类大型智能/远程遥控船舶开发控制系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