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1”出征!看AI时代的“驭海之术”

深瞳丨“海豚1”出征!看AI时代的“驭海之术”-中国科技网 (stdaily.com)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李丽云 通讯员 霍萍 策划赵英淑 林莉君 滕继濮

浮球!平静的航行被一阵预警声打断。“海豚1”的首航航线上出现了成片的浮球,浮球下方是一望无际的海产养殖场。

这让中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试验船“海豚1”首航领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智心里咯噔一下:“海图上并没有标注出这里有养殖场,怎么办?临时绕路已经来不及,只能穿越这片‘暗礁’林立的迷乱之地。”

“绕开这些定位规律不明、确切坐标未知的浮球,它能做到吗?”

这一问题在张智脑中一闪而过时,然而,“海豚1”上装载的激光雷达、固态雷达、全景红外视觉系统以及它百兆每秒的数据处理速度又让张智觉着自己想多了。

凭借超高配置和决策能力,“海豚1”仅用了很短时间就解决了首航中遇到的难题,巧渡“险滩”。

在10月12日召开的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展厅中展出的“海豚1”受到广泛关注,当参观者了解到该船在信息融合、态势感知、数字孪生等三个方面达到的智能化水平时,忍不住啧啧称赞。

由“海豚1”出征领航,中国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之路迈出了扎实一步。

让船舶拥有“料事如神”的超能力

自2006年国际海事组织提出e-Navigation(电子航海)概念以来,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都开启了大型计划以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船舶智能化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信息化’定义范畴。”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字与智能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夏桂华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团队研发的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以“海豚”为名,是因为海豚是智能的象征。

“海豚1”不仅具备在2海里内精确探测水面上0.5米高微小目标的过人之处,更独特的是态势智能感知、超前预判等AI技术赋予了它“智慧”。

“在陆地上,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改变交通的安全性、能源的利用效率,正朝着智能驾驶,甚至无人驾驶迈进。在海洋里,智能船舶的变革也在迎头赶上。”夏桂华说。

“海豚1”开启了未来智慧船舶打造“智能眼、智能耳、智慧脑”的先河,将在进一步完善后赋能中国船舶制造,为未来智慧船舶的主要系统和关键设备全自主技术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要实现这样的跨越必须为‘海豚1’装上真正的‘超级大脑’。”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字与智能技术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朱齐丹教授说。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智能船舶设计制造建模、计算等研究成果,能通过实尺度船舶动力学建模、航行水动力性能仿真、动力系统仿真、风浪流场仿真等,为智能船舶提供高精准信息。“相当于可以在接近实船的环境中进行预先演练,赋予‘海豚1’预想、思考、研判的能力。”朱齐丹告诉记者。

为了做出这样的模型,团队收集了几万张、涵盖多种场景的实船图片,一张张地精确标注、整理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集,用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在核心模块的支持下,“海豚1”能够以每秒数百兆的速度实时采集、处理外来的多源信息数据……

这些都让“海豚1”能够实时自主绕开障碍、规划最优航线,仿佛一个可以应对未知世界的“神算子”。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的全景视觉感知系统。郭健楠 摄

“海豚1”有个“数字分身”

从外观看,“海豚1”娇小而普通。它仅有25米长,排水量也只有100吨。但它与其他船最大的区别是,在虚拟世界中有一个能为它预言的“数字孪生体”。

要知道,虚拟世界最大的优势是试错成本低。试想如果有一个虚拟人提前演绎了你生活中的缺憾,你在真实生活里还会让缺憾发生吗?

研发团队就为“海豚1”量身打造了这样一条虚拟船。它们不仅可以同步航行,还可以预演航行。

“实体船停止了,虚拟船可以继续航行。”张智说,这样就可以为实船预判它接下来航行的策略,预判可能的危险,并试验遇到这些危险状况时该怎样操纵,保证实船运行安全。

“我们希望将‘海豚1’的智慧‘复制’给万千船舶。但又不能一个一个地教,船舶数字孪生集成软件平台及其应用系统的作用就是要像老师一样‘传道授业’。”夏桂华告诉记者,虚实交互的平台为智能船舶测试提供一个比现实环境更多变、更丰富的“演练场”。

未来,“海豚1”所依托的高效测试、验证、运行、调度、管控平台,或可应用于自主智能船舶前期研发、中期测试、后期运营等,加快我国自主智能船舶在可达海域的应用和部署步伐。

大海中的环境瞬息万变,与船舶航行相关的因素何止万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涵盖虚拟船、虚拟海洋、虚拟天气环境等映射现实世界,且具有精准模拟功能的推演平台呢?

夏桂华给出虚实交互的关键秘诀:“在数字孪生系统中,虚与实是动态辩证的关系,简单概括就是‘从实到虚’‘从虚到实’,最后实现‘以虚控实’。”

遵循这一原则,团队依据真实物理空间的船舶和其航行的海洋环境,构造出数字孪生船舶以及数字“赛博”海洋环境,并通过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让虚实之间实时交互联通。

在“海豚1”的船舱里、在黄岛和哈尔滨的船舶远程数字支持控制中心,都可以看到实时“海豚1”实时同步的“虚拟船”。它不仅对本体的机械结构、主机系统、感知系统、装备部件以及管线电路系统等进行了数字再现,还与“海豚1”的感知系统、操控系统完全打通。

“虚拟船中的数字建模,可以对实体船进行远程支持控制,实现智能船舶的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和自动避碰等作业环节。”张智说,“海豚1”的落地解决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船舶远程数字支持自主航行的关键问题,为未来基于远程支持的智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航行和作业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两次原始创新扎牢技术根基

“这并非一个全新的领域。”团队系统首席蔡成涛教授说,工业数字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在多年前就纷纷开启了数字孪生智能船舶的研制。例如,韩国2012年开始建造智能船舶,以促进船舶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绿色节能发展。

中国的选择是:谋定而后动。

201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船集团702所共同牵头,与多家船海学科技术优势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攻关,研发全球第一座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V1.0,通过了中国船级社和法国BV船级社的国内、国际双认证。

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的亿级网格量的大规模高效并行计算,它能够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试航和运行提供极为精细的水动力性能模拟。

“当时的潮流是数据驱动,就像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在一定的算法支持下,通过海量数据集训练产生固定任务中的‘智能’。”张智说,但夏桂华没有带领团队走这条路。

“数据很重要,但模型才是性能的魂。两者相互磨合,才能在一定算力的基础上实现高精度运算。”夏桂华说,要在船舶工业中落地应用的数字化系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建立尽可能精准的模型,其次要通过数据驱动模型迭代升级。

毋庸讳言,信息技术领域有一条不变的铁律:惟有掌握代码,才能决定迭代的节奏。

正因如此,当2019年智能船舶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开始实施时,夏桂华再次选择了源头创新。

“我和夏老师曾经是有过争论的。我觉得开源平台上的架构、模型是很多人工智能爱好者打磨出来的,已经足够丰富和扎实了。夏老师却坚持源头创新。”张智说,回过头看,做这样的决定是有远见的,作为工业数字化的基座,底层代码服务于长远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必须牢固。

源头创新的决定不仅扎牢了数字孪生技术这棵大树的根基,也让技术的应用“枝繁叶茂”。

“在船舶数字孪生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是船舶行业公认的‘领头羊’。”张智说,如果当时抱着交差的思想做事情,团队得不到历练,而现在数字孪生系统里的代码是团队一个一个敲出来的,团队对其底层、内核的机理规律理解非常透彻。

未来远程“代驾”将乘风破浪

一阵大风袭来,大浪随之兴起,一浪高过一浪。海平面上的环境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宁静祥和,马上变成波涛激荡、暗流汹涌,船体跟着剧烈摇摆起来。

“在威海到乳山的航段风比较大,‘海豚1’剧烈横摇,船上的研究人员几乎都晕船了,躺着不敢动。”张智回忆起首航的经历:尽管感到难受,但一点也不必担心。因为,有“海豚1”的数字分身替船员辅助“代驾”。

目前“海豚1”是“四胞胎”,与它性能最相像的是船舱里的那个数字孪生系统,能直接获取“海豚1”的所有感知数据,成为船员开船的“最强辅助”。

而在距离海上千里之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61号楼、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智能船舶远程数字支持中心,由于受卫星数据传输和网络带宽数据传输容量所限,尚只能传输少量数据,目前只能做到海况条件好的近岸远程“代驾”,但在不久的将来,远程“代驾”能驶出港湾真正做到“乘风破浪”。对此,团队成员信心满满。

“未来,我们在智能船舶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的辅助下,即使不在现场也能准确把握周围环境态势,轻松驾船。”“海豚1”团队成员刘志林教授说。团队开发了综合信息融合软件系统,能把全景视觉、激光雷达、固态雷达等硬件获得的信息,与电子海图、北斗导航、实时卫星遥感等获得的信息融合到一起,进行分析、测算,同步构建数字海洋环境,实现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指导船舶航行的远程操控。

“海豚1”上的激光雷达带有“嫦娥”月球探测器的基因。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激光雷达已成功应用在嫦娥3号、4号、5号月球探测器上。此次,他们为“海豚1”特制了一款激光雷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任黄庚华解释道:“比起探测距离100米左右的航天激光雷达,船舶的激光雷达探测要求为4公里,这相当于要将探测指标提高40倍。”

而在“海豚1”首航当天遇到的养殖场“迷阵”,是靠另一种叫做“固态雷达”的设备定位标记、顺利闯关的。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海豚1”研制固态雷达。该公司总师李常伟介绍,固态雷达对于杂波特性的抑制能力很高,能够将养殖区一串一串的浮球清晰标记出来。

“海豚1”的视觉系统也分为红外和可见光两套。两套360度全景视觉系统均由12路拼接高分辨率摄像头组成,可以通过嵌入式系统将采集到的船舶航行视觉信息快速存储,并快速计算合成一幅浑然一体的360度全景图,回传给远程测控中心和船载航行感知系统。

高精度的传感设备、实时的信息传输、先进的算法模型,将共同为未来的船舶描绘出颠覆性变革,远程“代驾”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从郑和七下西洋到哥伦布环球旅行,人类征服大海的步伐从未止步。“驭海之术”走入AI时代,人类有望在降低出海风险、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获得最大的运营效率。不止如此,在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等算法的加持下,船舶自身各系统还能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迭代和优化,随时复现船舶系统任意时刻的状态,推演或仿真未来时刻的“假设”场景,产生预判的应对策略。

开拓船舶智能制造蓝海

世界贸易运输,90%靠海运。

船舶的设计制造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7月,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N997轮首航。

9月,采用集成操作系统、覆盖5G信号的我国首艘大型邮轮完成试航。

当前,绿色、智能已成为船舶设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船舶不同于汽车等陆地运输工具,其生产制造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结构系统复杂的特点,因而标准化、模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的系统可以弥补这一劣势。”蔡成涛说,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形成一些通用的软件模块,如感知、决策、控制、环境等,大大促进智能船舶的模块化“柔性定制”组装,加速推动船舶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AI时代的船舶设计制造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新型船舶如何高效地完成安全性、稳定性等各类性能验证?

“‘海豚1’就是要为中国船舶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起一座流动的海上实验室,以加速我国船舶智能技术的迭代进程。”夏桂华说,“海豚1”上可以搭载各种智能系统,通过数据积累、模型分析,为未来智能船舶的设计提供高效优化的方案。

“‘海豚1’船舱各处都配备了接通实验设备的接口,设有制作实验工具的必要器具。”刘志林介绍,这艘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内部系统都留有接口,以满足船舶与海洋技术装备的实验需求。

在这个“流动实验室”的支撑下,团队顺利完成了智能船舶自主航行、远程遥控、多尺度多模态智能船舶感知等一系列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示范验证,未来还将为船舶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提供实船试验验证条件。

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联合行业优势单位,共同成立智能航行设备的行业联盟。未来联盟内的成员单位都可以利用“海豚1”进行实验,积极推动智能船舶产业发展。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工业软件是实现数字化的手段,船舶数字与智能控制是未来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夏桂华表示,包括绿色化、智能化等多个关键核心技术的船舶设计升级,不仅可以开拓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新蓝海,还能在国际船舶制造市场上展现绿色智能高端船型“中国创造”的风采。

责任编辑: 陈可轩

MSC 107-INF.18 – Results of a transoceanic voyage test with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Republic of Korea)

韩国在MSC 107提交的海试记录文件,宣传HiNAS2.0自主航行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的两个重要模块,是交由外部/原有子系统完成的。

大尺度路径规划就不说了,基于海图和天气数据,剥离出去很正常。

控制这部分就很有趣了,对于轨迹和速度都十分敏感的避碰动作,控制细节和精度都交给了传统Autopolit,速度控制通过BMS,其所能达到的航迹控制能力着实堪忧,简单地说,多大的船多少速度转什么样的弯,这些个逻辑都放哪了呢,没有这些设定,姑且不谈直航时的循迹误差,转向时安全性时难以保证的。

还有就是,冗余呢?

Planning: Route planning for the voyage (The system adopts route plan from ECDIS or another route planning module)

Control: Automated command input to the autopilot and BMS for planned route tracking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Auto Mode, CA Mode)

Based on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of maritime navigation/manoeuvring equipment, the TCS function of the ECDIS is the only way to exchange signals with autopilot. In order for HiNAS2.0 to control autopilot, HiNAS2.0 uses the same protocol as TCS.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opilot, regardless of which equipment the command signal is from ECDIS or HiNAS2.0, it is possible to send and receive signals with the same protocol. In this case, neither ECDIS nor autopilot needs to modify hardware and software, so there is no need to undergo new inspections or certificates for existing equipment.

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 在建新船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随着一艘在建15000TEU集装箱船成功完成长达1500公里航程自主航行测试,韩国三星重工在未来大型无人货船建造市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搭载远程自主航行系统和智能船舶系统完成1500公里自主航行

6月26日,韩国三星重工一艘在建15000TEU集装箱船从巨济造船厂出发开始航行,经过济州岛于7月1日抵达中国台湾高雄港,航程全长约1500公里,成功完成了自主航行技术的全球航线实证测试。这是全球造船业界首次在大型集装箱船上进行的自主航行技术全球航线实证测试。

7月6日,三星重工正式宣布此次实证测试结果。此次测试船舶搭载其自主研发的远程自主航行系统“SAS(Samsung Autonomous Ship) ”和智能船舶系统“SVESSEL”,实证测试集中了自动识别系统(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雷达、相机传感器及传感器融合等尖端自主航行技术,准确识别了船舶航行中半径50公里以内的船舶、浮游物等9000个以上的障碍物。此外,在该船90次与海上船舶相遇的情况下,安全地引导了迂回路线。

三星重工相关人士表示:“在大型船舶密集航行的中国南海海域,搭载了‘SAS’的该船能够作出认知计算和避碰决策,准确提示与船头和船舷接近的其他船舶相遇时安全的回避路线,成功验证了升级版的自主航行技术。实际上,‘SAS’采用的航线与熟练的航海师决定的回避路线90%以上一致。”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SAS”可以实时分析安装在船舶上的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等航海通信设备的信号,并识别周边船舶及障碍物。该系统可根据船舶航行特点,对船舶碰撞危险度(CRI,Collision Risk Index) 进行评估,找出最佳避碰路径,并通过推进及转向装置自动控制,使船舶可以独自安全航行至目的地。此外,通过应用船用360度全景式监控影像系统(AroundView)和LTE/5G移动通信技术等,可以在远处的陆基控制中心直接俯瞰船舶的影像,对船舶实施远程控制。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此次测试的集装箱船应该是三星重工为长荣海运建造的15000TEU集装箱船,2021年,长荣海运在三星重工订造总计20艘15000TEU新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订单,合同价值约为25亿美元,这也是当时世界造船史上金额最大的单笔订单之一。

据悉,该船还搭载了三星重工自主研发的船舶自动故障诊断系统SVESSEL®CBM、数字化的电子航海日志(Logbook)系统SVESSEL ELogbook等多种智能化解决方案,不仅能为船员提供支援、减轻负担,还可以节约船舶运营费用。

专注研发自主航行船舶技术,力争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以实现“SAS”系统的商用化为目标,三星重工自201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并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去年11月,木浦海洋大学9200吨级大型实习船“世界路”号搭载“SAS”从全罗南道木浦西海沿岸起航,沿途经过韩国南海的离於岛和济州岛以及韩国东海的“独岛”,在约95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自主航行实证测试。

此外,三星重工还首次从韩国海洋水产部获得了“自主航行系统(SAS)船舶实证的船舶安全法特例”的许可,成为为自主航行船舶实证提供法律依据的第一个事例。

2019年12月,三星重工联合韩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SK电信,在其巨济造船厂附近海域成功进行了可以实施5G远程控制的长3.3米的模型船舶“EasyGo”号的试航,利用5G通信技术,提供了船舶自主远程航行技术商用化所需的研究环境。

造船业首次!三星重工大型集装箱船完成长距离“无人”航行

2020年10月,三星重工对搭载了“SAS”的300吨级实船“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远程自主航行测试,这是韩国造船业界首次进行远程自主航行实船海上测试,三星重工也由此成为世界上首家拥有大型船舶远程自主航行技术的造船企业。

2021年2月,三星重工与木浦海洋大学签订了智能自主航行船舶研发及实船海上测试的合作协议,通过分析此前积累的庞大自主航行数据,与木浦海洋大学的船舶最佳避碰航线研究及模拟课题等结合,在木浦-济州的实习航线上的部分区间,对“世界路”号自主航行技术成功进行了实船海上测试验证。

2021年9月,三星重工联合木浦海洋大学,在位于韩国西南端的新安郡可居岛附近海域,将船舶相互认知并自动避碰技术应用于对向行驶的“世界路”号和“SAMSUNG T-8”号,成功进行了避碰实证测试。这两艘船均搭载了“SAS”并进行了自主航行船舶之间避碰、ㄹ字型的多重经由点航线控制演示。

此外,今年3月三星重工还与挪威康士伯海事(Kongsberg Maritime AS)签订了自主航行船舶联合研发项目协议(JDA),双方将合作优化最新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及低碳技术,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新一代17.4万立方米LNG船。

三星重工技术开发本部长张海基此前表示:“三星重工的自主航行船舶将成为海运企业减少船舶运营费用和航运危险要素的最佳解决方案。公司将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开发。”

在完成此次实船测试后,三星重工常务、自主航行研究中心主任金贤祖表示:“‘SAS’继去年进行从济州岛到独岛(日本称‘竹岛’)的实证测试之后,此次在全球航线上也成功进行了实证测试,证明了三星重工领先的自主航行技术能力。今后,公司将继续通过研发引领自主航行和智能化技术。”

KONGSBERG successfully completes autonomous operation of coastal cargo ship as part of EU’s AUTOSHIP project

KONGSBERG successfully completes autonomous operation of coastal cargo ship as part of EU’s AUTOSHIP project – Kongsberg Maritime

Kongsberg Maritime ha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a range of remote and autonomous technologies on a cargo vessel operating off the coast of Norway. The test cruise has been named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utonomous journeys at sea so far.

The Eidsvaag Pioner, is one of the two vessels that are equipped for remote-operated and autonomous transport demonstrations for the AUTOSHIP project, which is part of Horizon 2020, an EU research programme.

Owned by the Eidsvaag shipping company, the Eidsvaag Pioner operates along the Norwegian coast and in fjord areas where it carries fish feed to ocean fish-farms.

The demonstration was carried out over 13 hours and involved the vessel completing a voyage outside the coast of Kristiansund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Norway. The ship undocked from the port of Averøy, sailed to the world’s first ocean fish-farm, and back to port again, a journey of about 160 nautical miles in total.

“There has been great collaboration between all partners in the AUTOSHIP project, and we have all been impressed with how the Eidsvaag Pioner performed under remote control and during autonomous sailing and docking.

“Today we have demonstrated a range of the 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 that will lead the way towards routine remote and autonomous operation in the years ahead.”

What was demonstrated

It involved a mix of remote and autonomous operation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voyage. For reasons of safety and current regulations, crew members have also been on board the ship during the test cruis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demonstration included automatic undocking from the quay at Averøy. The autonomous technology then took control to navigate and manoeuvre out of the harbour and further out to open sea. Here the ship navigated a route between several islands and avoided other sea traffic, before arriving at the offshore fish farm Ocean Farm 1, owned by Salmar.

Various manoeuvres were th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Dynamic Positioning (DP) system. The vessel next returned to port, again navigating open sea and congested seaways before it automatically docked again. The entire operation was monitored and occasionally controlled remotely by the shore-based captain and engineer.

During the demonstration, a number of established and new KONGSBERG technologies were deployed, and included Auto-undocking and Autodocking, 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 Intelligent Machinery System, Connectivity & Cyber ​​Security System, Remote Operations Centre and Dynamic Positioning. Cloud-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advanced simulations have also been involved to test and ensure that the vessel operated safely and optimally.

About AUTOSHIP

AUTOSHIP, is a four-year project that has received funding from the European Union’s Horizon 2020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 under Grant Agreement N°815012.

The demonstration in the North Sea has been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a large team of people from KONGSBERG and the shipowner Eidsvaag AS, including also expertise from Norway’s leading research organisation, SINTEF and the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in UK.

The AUTOSHIP project runs its demonstrations in important areas in Europe where the early use of remote control and autonomy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from road to greener and safer sea transport.

The aim of the project is to test and further develop key technology linked to fully 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s, intelligent machinery systems, self-diagnostics, prognostics and operation scheduling,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nabling a prominent level of cyber security and integrating the vessels into upgraded e-infrastructure.

The second AUTOSHIP demonstration will take place on 1st June and involve a cargo barge navigating part of the inland waterway network in Wintam, Belgium.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ject is available here:

https://trimis.ec.europa.eu/project/autonomous-shipping-initiative-european-waters#

“珠海云”顺利完成专业海试航次任务

新闻速递 | “珠海云”顺利完成专业海试航次任务 – 新闻动态 – 资讯速递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sml-zhuhai.cn)

2023年4月26日上午10:00,在圆满完成两个海上试验航段后,“珠海云”顺利靠泊珠海三一海工码头。本次专业海试主要是对船载声学设备、调查作业支持系统设备、相关新研发的水下设备以及船舶自主航行功能等进行海试,航行总里程达1200余海里。由于备航工作准备充分、海上实施组织高效,加之天气良好,本航次比原计划提前完成。

珠海云南海作业.png

图1 “珠海云”南海作业

经海试现场测试和检验,海试各设备性能及技术指标均达到技术规格书要求,通过了现场专家组验收。其中,搭载完成的西湖大学2000米级水下设备是2021年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重大专项之一,也是“珠海云”业务化应用的首次尝试。本次海试还进行了船舶自主航行测试,对系统做了进一步实施验证。

右舷A架和CTD系统测试.png

图2右舷A架和CTD系统测试

超短基线信标回收.png

图3超短基线信标回收

水下设备布放.png

图4水下设备布放

下一步,船舶运行管理组将根据现场验收专家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装备性能,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本次海试任务的完成标志着“珠海云”已可正式步入业务化运行。

“香洲云”智能航行系统方案设计评审会顺利召开

“香洲云”智能航行系统方案设计评审会顺利召开 – 新闻动态 – 资讯速递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sml-zhuhai.cn)

3月24日,我实验室测试工作保障船“香洲云”智能航行系统方案设计评审会在北京中国船级社召开。评审专家组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一研究所徐青院士、中国航海学会李世新高级专家委员、交通部海事局谢辉巡视员、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陆嘉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易宏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尹勇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刘卫教授、集美大学李丽娜教授、上海远洋运输公司陆忠涛船长和招商局能源运输公司姜向东轮机长组成。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国船级社和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四研究所相关人员参加了评审会。专家组组长徐青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

在听取了方案设计汇报后,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在“珠海云”工作的基础上,提升优化了“香洲云”的智能航行系统,为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测试工作保障船夯实了技术基础。

最后,我实验室万山海上测试场周宁首席工程师对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了感谢。项目组将按照专家意见开展下一步设计建造工作。

12.png
13.jpg

现场照片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 船厂动态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韩国造船业正在抢先开发自动航行船舶技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继现代重工集团搭载自主航行技术的18万方超大型LNG船成功实现横渡大洋的目标,三星重工也开始着手“无人”大型LNG船的研发。

3月20日,韩国三星重工宣布与挪威康士伯海事(Kongsberg Maritime AS)签订了自主航行船舶联合研发项目协议(JDA),双方将合作优化最新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及低碳技术,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新一代17.4万立方米LNG船。

按照计划,三星重工将负责系统集成和总体设计,而康士伯海事则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负责提供集成解决方案设计。通过与康士伯海事公司建立这样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星重工希望能强化数字化及环保产品的竞争力,抢占未来自主航行船舶市场。

三星重工技术开发本部长张海基表示:“三星重工的自主航行船舶将成为海运企业减少船舶运营费用和航运危险要素的最佳解决方案。公司将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开发。”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康士伯海事是康士伯集团旗下的专业子公司,作为自主航运的全球领导者,是在船载自动化航海系统及数字解决方案领域拥有最高技术力的全球专业设备企业。2018年7月,康士伯完成对罗罗商用船舶业务(Rolls-Royce Commercial Marine)的收购。2018年8月,康士伯与挪威航运公司Wilhelmsen集团共同组建的全球首家无人船航运公司Massterly开始试运营,并与全球最大的化肥制造商Yara集团、Massterly协作,向挪威船厂VARD订造了全球第一艘零排放全自动集装箱船“Yara Birkeland”号。其中,康士伯负责提供“Yara Birkeland”号所需要的全部关键能动技术,包括远程和全自动操作需要的传感器和集成,以及电力驱动、电池和推进控制系统。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Yara Birkeland”号

2019年,韩国时任总统文在寅在访问挪威期间在两国领导人峰会与挪威签署协议,两国同意加强氢能(Hydrogen Energy),造船、北极以及无人船领域的合作。其中,三星重工与康士伯海事达成一致,同意就节能系统和系统自动化进行技术交换。三星重工当时还与DNV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建立基于物联网的网路安全平台和远端援救技术,并进行自主航行船舶的设计开发。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康士伯K-Sim导航平台

2019年8月,韩国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局UIPA还与挪威康士伯数字公司(Kongsberg Digital)签署合同,康士伯将为韩国蔚山的一个新的自动航行船舶研究设施提供功能齐全的驾驶台模拟器。

该模拟器将主要用于导航设备和显示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将有助于在指定自动航行船舶试验台试验之前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测试自动航行船舶技术。

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andMarkets预计,自主船舶行业的规模将从2018年的61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38亿美元。韩国政府认为,自动航行船舶将成为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要素于一身的高附加值船舶。韩国的自动航行船舶开发项目旨在开发与自主导航和系统自治相关的关键技术,并通过示范为早期商业化奠定基础。

为此,韩国政府将自主航行列入国策课题,并决定将自主航行与2050 年碳中和政策相连接,在5年内投资1600亿韩元(约合1.39亿美元)用于自主航行船舶技术开发,同时还制定了到2030年抢占全球自主航行船舶市场50%份额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韩国三大船企均在自主航行船舶领域加大了研发力度。其中,HD现代集团(原现代重工集团)旗下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子公司Avikus与韩国SK海运公司合作,于去年5月到6月间成功实现了搭载自主航行技术的18万立方米级超大型LNG船“Prism Courage”号横渡大洋的目标。另外,大宇造船研发建造的首艘自主航行试验船于去年11月在韩国西海济扶岛附近海域成功完成了自主航行船舶的海上试验。

“无人”LNG船!三星重工联手康士伯抢占未来无人船市场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三星重工也已经测试了其自主研发远程自主航行系统“SAS(Samsung Autonomous Ship) ”,去年11月木浦海洋大学9200吨级大型实习船“世界路”号搭载SAS系统,从全罗南道木浦西海沿岸起航,沿途经过韩国南海和东海岛屿,在约950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自主航行实证测试,这也是韩国首次在海上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航行船舶实证测试。

在自主航行过程中,“世界路”号29次成功避开了与其他船舶相遇的碰撞危险,保持了安全航行。特别是在经过海上作业活跃的韩国南海离於岛附近时,在从“世界路”号的船头和右舷前方同时接近的多艘渔船发生复合碰撞危险的情况下,“SAS”自主航行系统在实时感知后作出了认知计算和避碰决策,每5秒就提示一次正确、安全的回避路径,证明了其性能的优秀。

当时,三星重工技术开发本部长Jung Hohyun表示:“三星重工在业界率先掌握大型船舶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造船业和海运业界,三星重工的远程自主航行技术将占有重要地位。”

韩国5家船企合作开展无人船节能效果实船测试

韩国5家船企合作开展无人船节能效果实船测试 – 配套商动态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韩国5家船企合作开展无人船节能效果实船测试

3月14日,韩国HD现代集团(原现代重工集团)旗下船舶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公司Avikus与泛洋海运(Pan Ocean)、韩国造船海洋、韩国船级社(KR)、韩国船舶管理公司POS SM签订了应用大型船用自主航行系统“HiNAS 2.0”的节能效果实证项目意向协议(MOU)。

泛洋海运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协议由韩国造船企业、自主航行专业企业、海运企业、船级社、船舶管理公司合作,在全球首次以实船为对象,对自主航行系统节能效果进行验证,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此次验证不是模拟实验,而是以实船航行数据为基础进行验证,预计会得出更加可靠的结果。这种实证对推进环保及自主航行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HiNAS 2.0”即“智能航行辅助系统2.0(Hyundai Intelligent Navigation Assistant System 2.0系统)”,由Avikus开发,已于今年1月31日获得了韩国船级社(KR)和利比里亚海事局(LiMA)颁发的原则性认可(AIP)证书。

HiNAS是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将各种航海设备及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利用增强现实(AR)让船舶自动以最佳航线和速度航行或避免碰撞的系统。与Avikus2020年开发并已实现商用化的第一阶段自主航行解决方案“HiNAS 1.0”相比,“HiNAS 2.0”添加了“自主控制”功能。其特点在于,超越单纯支援船员决策的水准,通过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情况认知和判断,船舶可以自行应对速度控制和避免碰撞等多种突发情况。此外,“HiNAS 2.0”还应用了以积累的实际航运数据为基础生成最佳航运路径、船舶自主控制发动机功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燃料消耗的功能。

据悉,在此次实证项目中,泛洋海运、POS SM将提供船舶和数据,并对实证过程进行妥当性审查;韩国造船海洋负责通过数据分析开发节能验证框架;韩国船级社负责对开发的节能验证框架进行评价,并对“HiNAS 2.0”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验证。

目前,泛洋海运正与韩国船级社合作推进旋筒风帆示范运营项目,而韩国造船海洋正在推进氢、二氧化碳、氨等替代燃料供应系统认证等环保解决方案的技术开发及实证工作,因此,各方期待今后通过合作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泛洋海运社长安重浩表示:“此次共同合作,是对采用自主航行技术的船舶运行效率提升及碳减排效果进行确认的有意义的研究。期待对泛洋海运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1月12日上午,圆满完成各项海试目标任务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顺利入泊母港——珠海高栏港三一海工码头,正式交付使用。

“珠海云”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持制造,该船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获得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首张智能船舶证书。其设计建造贯彻了“绿色智能”“无人系统科考支持”和“未来感”等设计理念,主体设备国产化率高,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智能系统、动力定位系统以及调查作业支持系统等均为我国自主研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次是“珠海云”的第一次专业海试,目的主要是检测珠海云的自主航行性能,以及无人艇的收放步骤。智能船舶第一次连续12个小时自主航行,实现避障,规划路径等等,所以效果非常好,完全达到了我们原来的设计指标。

“珠海云”是南方海洋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体现了实验室“崇尚首创、力争最优”的发展理念。该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长88.5米,型宽14.0米,型深6.1米,设计排水量约21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为13节。该船拥有宽敞的后甲板,可搭载多种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可执行海洋测绘、海洋观测、海上巡检及部分调查取样等综合性海洋调查任务。

(总台记者 郑澍 陈杰雄)

责任编辑:陈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