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无人”科研教学实训船下水

ccs智能船舶规范中Rx和Ax符号是互斥的,不知道这条船要怎么同时拿这两个符号。

上船院研发设计全球首艘“无人”科研教学实训船下水 – 船舶设计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12月25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大连海事大学研发设计的我国首艘学校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下水仪式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工业园举行。

该船为全球首艘结合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身的新型船舶,船长69.83米,型宽10.90米,型深5.0米,设计吃水3.5 米,设计航速18节,续航能力2500海里。配置船员15人,科研人员5人,学生30人。该船悬挂五星红旗,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采用2个1500千瓦的双全电力吊舱推进,3台1520千瓦的柴电机组供电。

实现智能化全覆盖。该船配有艏侧推、减摇鳍、多部雷达及全覆盖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等,可实现有人在船的岸基遥控的功能。该船将取得i-Ship(I,Nx,Mx,Ex,Rx,Ax)智能船附加标志,可以实现无人和有人状态下的自主避碰,是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新型船舶,将成为大连海事大学“一流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可满足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生的实训需求,服务于智能船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该船在自主航行、船岸协同、海上智能船舶移动试验验证平台等方面实现了技术上的新突破。该船配备了基于海事规则、航行大数据的船舶智能决策模型和自动靠离泊系统,具备航行路径优化和智能避碰功能,能够进行全水域自主航行;船舶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驾驶、轮机、电气综合深度互联,具有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

相对于常规船舶,该船设有智能设备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满足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生的实训需求。此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场景重建,能够达到虚实融合教学实训效果,具备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教学水平。

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特点:

性能优越。该船采用全电力驱动双吊舱推进系统,设置隐藏球鼻首,续航力2500海里。该船艏部设置有管隧式推进装置,具备DP-1的动力定位能力。

适应性强。该船左右舷舭部安装有非收放式减摇鳍,具备优越耐波性能,在四级海况下能够开展正常的教学、实训和科研工作,六级海况安全返航。同时该船满足B级冰区加强,可在冰区安全航行。

功能全面。该船的功能定位是“船舶智能化研究+学生教学实训”,既可作为面向工业界开放的船舶智能化无人化研究试验平台,也能满足未来的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进行科研试验以及海上教学与训练的要求。

造型美观。全船造型设计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采用半封闭式船艏,后倾式主桅,飞檐式顶甲板,局部舷墙弧线包裹过渡等设计,整体造型流畅,简洁、流畅、富有动感。

智能化水平高。该船配置了现场综合监控网络、科研网络和生活网络,并以多网合一的形式构建了船舶网络系统。同时可搭载无人艇、无人机和其他科研设备。

据了解,该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总投资约1.8亿元,项目于2018年启动建设,202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2021年初步设计获得批复,2022年完成招标和建造合同签订,2023年开工建设,预计于2024年6月交付使用。

大连海事大学的这型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是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上船院为其设计“育龙”号、“育鲲”号、“育鹏”号等3艘教学实习船后,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又一匠心巨作。

上船院见证了大连海事大学作为航海家的摇篮,在全球和我国海事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多年来,双方在智能船产业联盟、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与专用救助装备研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上船院自主研制中型自主航行智能游艇 “智艇1” 号面世

全球首艘!上船院自主研制中型自主航行智能游艇 “智艇1” 号面世-龙de船人 (imarine.cn)

11月27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宣布自主研发设计建造全球首艘中型自主航行智能游艇 “智艇1” 号研制完成。

这是中国船舶集团实施新兴海洋经济装备产业发展战略,提升高端游艇研制能力,培育新兴游艇市场,打造“中船智艇”品牌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正式开启智能游艇研发设计建造新纪元。

该游艇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重工远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所属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建造,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目标水域为海南省及粤港澳大湾区。该艇总长17.8米,艇宽5.0米,吃水1.17米,服务航速16节,铝合金船体,有三层甲板,是一艘集智能航行、智能运维、智能安防和智能舱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游艇。其全球首创的智能航行、智能舱室、智能安防和智能运维开创了游艇行业先河,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驾乘体验。

在智能功能方面,本艇具备“三种驾控模式+四种智能功能”,以充分因应休闲娱乐和驾驶体验的综合需求。本艇设置了三种驾控模式,即自主航行、辅助驾驶和手动驾驶模式。自主航行模式下,可根据设定的起始点实现航线自主规划,自主巡航。在自主巡航过程中能自主识别海上动静态目标,并根据可遇风险程度执行自主避碰。靠离泊过程中,可自主识别码头情况,协同控制全船能源动力系统,实现自主离靠泊。在辅助驾驶模式下,可以通过融合多源感知信息,形成辅助航线规划和航速决策,为驾驶员操控提供优化建议。

同时,本艇设置了智能运维功能,对艇载重要设备实施健康状态监测与评估。还设置了智能安防功能,通过采用游艇周界监视、重要处所火情状态监测等智能化手段,有效提升游艇营运安全保障能力。此外,为了丰富海上生活娱乐体验,特别设置了多种智能舱室主题模式,乘客可通过平板电脑、语音和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实施模式转换。

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方面也取得一系列突破。 “智艇1” 号采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科研院所自主开发生产的碳纤维材质飞桥顶和自主开发的减摇陀螺。配备两台441千瓦的高速主机、两台15千瓦的轴带发电机、一台17.5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尤其是特别配备了一套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科研院所自主研发的50千瓦时锂电池和岸电接口混合动力系统

在外观内装的艺术设计方面,则汇集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专业科研院所和国外知名公司的优秀设计理念,具有“阳光、优雅、现代、简约”等特征,不仅是一艘绿色环保智能型游艇,还是一艘具有艺术观赏性、豪华舒适性的现代中型游艇。

值得一提的是, “智艇1” 号的型线设计、螺旋桨设计、船模水池试验、螺旋桨空泡试验等均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科研院所实施完成,全面验证了其优异的快速性能、操纵性能和耐波性能等。

在 “智艇1” 号的研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上船院紧紧依托中国船舶集团雄厚的科技储备和力量,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大科研投入创造新机遇,潜心研制“中船智艇”创造新市场。

上船院重点围绕该艇自主航行和自主靠离泊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的验证。在3级及以下海况开阔水域开展自主航行测试验证中,针对态势感知,重点测试了6海里范围内全域目标的识别率和准确性;针对自主决策,重点测试了航线自动规划、6海里范围内的避碰策略;针对协同控制,重点测试了操纵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在自主靠离泊测试验证中,选定“一”字型泊位,重点测试了泊位、距离等感知的准确性、自主靠离泊路线的可实施性、自主靠离泊控制的有效性。通过航行试验,充分验证了该艇智能航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体验性,且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智艇1” 号的横空出世,为进一步丰富中国的游艇旅游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助力中国新兴海洋经济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本“无人船”加速!一艘滚装船完成海上实证试验

日本“无人船”加速!一艘滚装船完成海上实证试验 – 国际船舶网移动版 (eworldship.com)

在2022年成功完成了全部六个包括大型渡船、集装箱船、客船等不同船型、不同条件的实船测试,并在无人船领域创造了六项世界纪录之后,日本无人船项目“MEGURI2040”第二阶段正式启动,并成功完成了大型滚装船自主航行系统的海上实证试验。为了到2025年实现完全自主航行船舶的全面商业化的最终目标,日本“无人船”项目正在全力加速。

11月27日,日本川崎汽船(K LINE)宣布,成功完成了滚装船自主航行系统的海上实证试验。这是今年7月启动的日本无人船项目“MEGURI2040”第二阶段的一部分。

此次参与试验的是川崎汽船子公司川崎近海汽船(Kawasaki Kinkai Kisen)运营的11413总吨大型滚装船“Hokuren Maru No.2”号。在安装了自主航行系统,该船在现有的日立港与钏路港之间约1600公里的往返航线上进行了概念验证(PoC),从2023年10月1日起完成了三个航次。

川崎汽船表示,经验证,在沿海航行中自主航行系统的识别、分析和决策都执行得非常准确。在实验航线上,自主航行系统在维持船员正常航行任务的同时进行导航,在需要避让的情况下,自主航行系统提出避让路线并控制转向,以安全避让其他船只。在设定为操作设计领域(ODD)的海域,自主航行系统的平均系统运行率达到约96%。

川崎汽船在“MEGURI2040”项目第二阶段主导了船载自主航行系统(目标探测、规划和驱动)改装的海上实证试验,与子公司川崎近海汽船、日本无线和YDK Technologies合作开发自主航行系统。

接下来,川崎汽船将利用海上实证试验获得的数据,结合其在安全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改进自主航行系统。

川崎汽船将以迄今为止的研发成果为基础,持续强化船载系统,并开发船速自动控制系统,为2025年的海上实证试验做好准备。川崎汽船的目标是开发出通用性强的自主航行系统,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船舶。

此外,川崎汽船还将致力于开发离船系统和船岸通信系统,目的是从岸上建立对船舶状况的持续监测,并提供航行帮助。川崎汽船将重点开发和示范船岸协调技术。

据了解,“MEGURI2040”项目由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发起,在2020年启动,提供34亿日元,汇集40余家日本机构组建5个合作联盟,以缓解劳动力短缺、防止海上事故、维护偏远岛屿航道并支持稳定的国内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和2025年实现无人船实际应用、2040年实现50%内航船舶自主航行为目标,针对小型观光船、大型客滚船、集装箱船、客船、水陆两栖船开展自主避碰、自动靠离泊、自主导航、岸基控制中心、应急监测与运营、路径跟踪等研发,完成了六项探索性自主航行实验,验证了自主靠离泊、自主避碰、目标视觉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在长航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这是全世界涵盖船种最多的自主航行研发项目,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以第一阶段取得的进展为基础,“MEGURI2040”项目在今年7月进入第二阶段,计划2025年前完成标准规范和成果推广应用等多项任务。在这一阶段,由51家日本公司组成的“DFFAS+(Designing the Future of Fully Autonomous Ships Plus)”联盟将在日本财团的监督下携手完成四项工作,包括示范测试、已开发技术的标准化、强化开发过程基础设施和社会应用。

按照日本财团的规划,“MEGURI2040”项目将在2025年实现无人船的实际应用,到2040年实现50%内航船舶自主航行,从而解决日本近海航运业所面临的多项社会问题,缓解劳动力短缺、防止海上事故、维护偏远岛屿航道并支持稳定的国内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

“海豚1”出征!看AI时代的“驭海之术”

深瞳丨“海豚1”出征!看AI时代的“驭海之术”-中国科技网 (stdaily.com)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李丽云 通讯员 霍萍 策划赵英淑 林莉君 滕继濮

浮球!平静的航行被一阵预警声打断。“海豚1”的首航航线上出现了成片的浮球,浮球下方是一望无际的海产养殖场。

这让中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试验船“海豚1”首航领队、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张智心里咯噔一下:“海图上并没有标注出这里有养殖场,怎么办?临时绕路已经来不及,只能穿越这片‘暗礁’林立的迷乱之地。”

“绕开这些定位规律不明、确切坐标未知的浮球,它能做到吗?”

这一问题在张智脑中一闪而过时,然而,“海豚1”上装载的激光雷达、固态雷达、全景红外视觉系统以及它百兆每秒的数据处理速度又让张智觉着自己想多了。

凭借超高配置和决策能力,“海豚1”仅用了很短时间就解决了首航中遇到的难题,巧渡“险滩”。

在10月12日召开的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展厅中展出的“海豚1”受到广泛关注,当参观者了解到该船在信息融合、态势感知、数字孪生等三个方面达到的智能化水平时,忍不住啧啧称赞。

由“海豚1”出征领航,中国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之路迈出了扎实一步。

让船舶拥有“料事如神”的超能力

自2006年国际海事组织提出e-Navigation(电子航海)概念以来,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都开启了大型计划以提升船舶智能化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船舶智能化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信息化’定义范畴。”黑龙江省“头雁团队”、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字与智能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夏桂华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团队研发的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以“海豚”为名,是因为海豚是智能的象征。

“海豚1”不仅具备在2海里内精确探测水面上0.5米高微小目标的过人之处,更独特的是态势智能感知、超前预判等AI技术赋予了它“智慧”。

“在陆地上,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改变交通的安全性、能源的利用效率,正朝着智能驾驶,甚至无人驾驶迈进。在海洋里,智能船舶的变革也在迎头赶上。”夏桂华说。

“海豚1”开启了未来智慧船舶打造“智能眼、智能耳、智慧脑”的先河,将在进一步完善后赋能中国船舶制造,为未来智慧船舶的主要系统和关键设备全自主技术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要实现这样的跨越必须为‘海豚1’装上真正的‘超级大脑’。”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字与智能技术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朱齐丹教授说。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智能船舶设计制造建模、计算等研究成果,能通过实尺度船舶动力学建模、航行水动力性能仿真、动力系统仿真、风浪流场仿真等,为智能船舶提供高精准信息。“相当于可以在接近实船的环境中进行预先演练,赋予‘海豚1’预想、思考、研判的能力。”朱齐丹告诉记者。

为了做出这样的模型,团队收集了几万张、涵盖多种场景的实船图片,一张张地精确标注、整理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集,用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在核心模块的支持下,“海豚1”能够以每秒数百兆的速度实时采集、处理外来的多源信息数据……

这些都让“海豚1”能够实时自主绕开障碍、规划最优航线,仿佛一个可以应对未知世界的“神算子”。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的全景视觉感知系统。郭健楠 摄

“海豚1”有个“数字分身”

从外观看,“海豚1”娇小而普通。它仅有25米长,排水量也只有100吨。但它与其他船最大的区别是,在虚拟世界中有一个能为它预言的“数字孪生体”。

要知道,虚拟世界最大的优势是试错成本低。试想如果有一个虚拟人提前演绎了你生活中的缺憾,你在真实生活里还会让缺憾发生吗?

研发团队就为“海豚1”量身打造了这样一条虚拟船。它们不仅可以同步航行,还可以预演航行。

“实体船停止了,虚拟船可以继续航行。”张智说,这样就可以为实船预判它接下来航行的策略,预判可能的危险,并试验遇到这些危险状况时该怎样操纵,保证实船运行安全。

“我们希望将‘海豚1’的智慧‘复制’给万千船舶。但又不能一个一个地教,船舶数字孪生集成软件平台及其应用系统的作用就是要像老师一样‘传道授业’。”夏桂华告诉记者,虚实交互的平台为智能船舶测试提供一个比现实环境更多变、更丰富的“演练场”。

未来,“海豚1”所依托的高效测试、验证、运行、调度、管控平台,或可应用于自主智能船舶前期研发、中期测试、后期运营等,加快我国自主智能船舶在可达海域的应用和部署步伐。

大海中的环境瞬息万变,与船舶航行相关的因素何止万千。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涵盖虚拟船、虚拟海洋、虚拟天气环境等映射现实世界,且具有精准模拟功能的推演平台呢?

夏桂华给出虚实交互的关键秘诀:“在数字孪生系统中,虚与实是动态辩证的关系,简单概括就是‘从实到虚’‘从虚到实’,最后实现‘以虚控实’。”

遵循这一原则,团队依据真实物理空间的船舶和其航行的海洋环境,构造出数字孪生船舶以及数字“赛博”海洋环境,并通过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让虚实之间实时交互联通。

在“海豚1”的船舱里、在黄岛和哈尔滨的船舶远程数字支持控制中心,都可以看到实时“海豚1”实时同步的“虚拟船”。它不仅对本体的机械结构、主机系统、感知系统、装备部件以及管线电路系统等进行了数字再现,还与“海豚1”的感知系统、操控系统完全打通。

“虚拟船中的数字建模,可以对实体船进行远程支持控制,实现智能船舶的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和自动避碰等作业环节。”张智说,“海豚1”的落地解决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船舶远程数字支持自主航行的关键问题,为未来基于远程支持的智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航行和作业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两次原始创新扎牢技术根基

“这并非一个全新的领域。”团队系统首席蔡成涛教授说,工业数字化是新型工业化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在多年前就纷纷开启了数字孪生智能船舶的研制。例如,韩国2012年开始建造智能船舶,以促进船舶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绿色节能发展。

中国的选择是:谋定而后动。

201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船集团702所共同牵头,与多家船海学科技术优势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攻关,研发全球第一座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V1.0,通过了中国船级社和法国BV船级社的国内、国际双认证。

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的亿级网格量的大规模高效并行计算,它能够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试航和运行提供极为精细的水动力性能模拟。

“当时的潮流是数据驱动,就像会下围棋的阿尔法狗,在一定的算法支持下,通过海量数据集训练产生固定任务中的‘智能’。”张智说,但夏桂华没有带领团队走这条路。

“数据很重要,但模型才是性能的魂。两者相互磨合,才能在一定算力的基础上实现高精度运算。”夏桂华说,要在船舶工业中落地应用的数字化系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建立尽可能精准的模型,其次要通过数据驱动模型迭代升级。

毋庸讳言,信息技术领域有一条不变的铁律:惟有掌握代码,才能决定迭代的节奏。

正因如此,当2019年智能船舶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开始实施时,夏桂华再次选择了源头创新。

“我和夏老师曾经是有过争论的。我觉得开源平台上的架构、模型是很多人工智能爱好者打磨出来的,已经足够丰富和扎实了。夏老师却坚持源头创新。”张智说,回过头看,做这样的决定是有远见的,作为工业数字化的基座,底层代码服务于长远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必须牢固。

源头创新的决定不仅扎牢了数字孪生技术这棵大树的根基,也让技术的应用“枝繁叶茂”。

“在船舶数字孪生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是船舶行业公认的‘领头羊’。”张智说,如果当时抱着交差的思想做事情,团队得不到历练,而现在数字孪生系统里的代码是团队一个一个敲出来的,团队对其底层、内核的机理规律理解非常透彻。

未来远程“代驾”将乘风破浪

一阵大风袭来,大浪随之兴起,一浪高过一浪。海平面上的环境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宁静祥和,马上变成波涛激荡、暗流汹涌,船体跟着剧烈摇摆起来。

“在威海到乳山的航段风比较大,‘海豚1’剧烈横摇,船上的研究人员几乎都晕船了,躺着不敢动。”张智回忆起首航的经历:尽管感到难受,但一点也不必担心。因为,有“海豚1”的数字分身替船员辅助“代驾”。

目前“海豚1”是“四胞胎”,与它性能最相像的是船舱里的那个数字孪生系统,能直接获取“海豚1”的所有感知数据,成为船员开船的“最强辅助”。

而在距离海上千里之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61号楼、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智能船舶远程数字支持中心,由于受卫星数据传输和网络带宽数据传输容量所限,尚只能传输少量数据,目前只能做到海况条件好的近岸远程“代驾”,但在不久的将来,远程“代驾”能驶出港湾真正做到“乘风破浪”。对此,团队成员信心满满。

“未来,我们在智能船舶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的辅助下,即使不在现场也能准确把握周围环境态势,轻松驾船。”“海豚1”团队成员刘志林教授说。团队开发了综合信息融合软件系统,能把全景视觉、激光雷达、固态雷达等硬件获得的信息,与电子海图、北斗导航、实时卫星遥感等获得的信息融合到一起,进行分析、测算,同步构建数字海洋环境,实现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指导船舶航行的远程操控。

“海豚1”上的激光雷达带有“嫦娥”月球探测器的基因。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发的激光雷达已成功应用在嫦娥3号、4号、5号月球探测器上。此次,他们为“海豚1”特制了一款激光雷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任黄庚华解释道:“比起探测距离100米左右的航天激光雷达,船舶的激光雷达探测要求为4公里,这相当于要将探测指标提高40倍。”

而在“海豚1”首航当天遇到的养殖场“迷阵”,是靠另一种叫做“固态雷达”的设备定位标记、顺利闯关的。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海豚1”研制固态雷达。该公司总师李常伟介绍,固态雷达对于杂波特性的抑制能力很高,能够将养殖区一串一串的浮球清晰标记出来。

“海豚1”的视觉系统也分为红外和可见光两套。两套360度全景视觉系统均由12路拼接高分辨率摄像头组成,可以通过嵌入式系统将采集到的船舶航行视觉信息快速存储,并快速计算合成一幅浑然一体的360度全景图,回传给远程测控中心和船载航行感知系统。

高精度的传感设备、实时的信息传输、先进的算法模型,将共同为未来的船舶描绘出颠覆性变革,远程“代驾”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应用。

从郑和七下西洋到哥伦布环球旅行,人类征服大海的步伐从未止步。“驭海之术”走入AI时代,人类有望在降低出海风险、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获得最大的运营效率。不止如此,在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等算法的加持下,船舶自身各系统还能像智能手机一样不断迭代和优化,随时复现船舶系统任意时刻的状态,推演或仿真未来时刻的“假设”场景,产生预判的应对策略。

开拓船舶智能制造蓝海

世界贸易运输,90%靠海运。

船舶的设计制造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引擎。

7月,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N997轮首航。

9月,采用集成操作系统、覆盖5G信号的我国首艘大型邮轮完成试航。

当前,绿色、智能已成为船舶设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船舶不同于汽车等陆地运输工具,其生产制造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结构系统复杂的特点,因而标准化、模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的系统可以弥补这一劣势。”蔡成涛说,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形成一些通用的软件模块,如感知、决策、控制、环境等,大大促进智能船舶的模块化“柔性定制”组装,加速推动船舶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AI时代的船舶设计制造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新型船舶如何高效地完成安全性、稳定性等各类性能验证?

“‘海豚1’就是要为中国船舶智能技术的发展建起一座流动的海上实验室,以加速我国船舶智能技术的迭代进程。”夏桂华说,“海豚1”上可以搭载各种智能系统,通过数据积累、模型分析,为未来智能船舶的设计提供高效优化的方案。

“‘海豚1’船舱各处都配备了接通实验设备的接口,设有制作实验工具的必要器具。”刘志林介绍,这艘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所有内部系统都留有接口,以满足船舶与海洋技术装备的实验需求。

在这个“流动实验室”的支撑下,团队顺利完成了智能船舶自主航行、远程遥控、多尺度多模态智能船舶感知等一系列智能船舶关键技术的示范验证,未来还将为船舶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提供实船试验验证条件。

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联合行业优势单位,共同成立智能航行设备的行业联盟。未来联盟内的成员单位都可以利用“海豚1”进行实验,积极推动智能船舶产业发展。

“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工业软件是实现数字化的手段,船舶数字与智能控制是未来船舶发展的主要方向。”夏桂华表示,包括绿色化、智能化等多个关键核心技术的船舶设计升级,不仅可以开拓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新蓝海,还能在国际船舶制造市场上展现绿色智能高端船型“中国创造”的风采。

责任编辑: 陈可轩

全球首艘永久“无人”超大型矿砂船投入运营!

全球首艘永久“无人”超大型矿砂船投入运营!韩国又领先了 – 在航船动态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全球首艘永久“无人”超大型矿砂船投入运营!韩国又领先了

近日,一艘永久安装韩国研发自主航行系统的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大型商船自主航行产品全球首次商用化,标志着韩国大型“无人船”商用化研发的重要里程碑,也再次证明了韩国自主航行船舶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

10月12日,韩国船级社(KR)表示,泛洋海运旗下“Sea Shanghai”号已安装了HD现代集团旗下船舶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公司Avikus开发的自主航行系统“HiNas Control”,并在完成了自主航行驾驶辅助系统永久安装所需的检查后开始运营。目前,“Sea Shanghai”号已在中国至新加坡的航线成功运行,正在驶往巴西。

据了解,“Sea Shanghai”号是一艘325000载重吨VLOC,总长340米,垂线间长333.1米,型宽62米,型深29.5米,结构吃水21.4米。该船由新时代造船建造,在2020年9月交付给船东泛洋海运,用于执行泛洋海运与巴西淡水河谷的货运合同。

全球首艘永久“无人”超大型矿砂船投入运营!韩国又领先了

此前,韩国船级社、Avikus、泛洋海运为了稳定应用“HiNas Control”,共同进行了试运行,并开展了多种测试。包括该型自主航行系统的关键功能,如航线规划、路径跟踪、速度监测、避碰以及产品安全功能检测,“Sea Shanghai”号均成功通过了所有测试。

在应用“HiNas Control” 之前,韩国海洋水产部和全球最大船旗国巴拿马根据船舶设备标准对其进行了研讨,并获得了永久安装的许可。这也是巴拿马首次批准自主航行系统的永久安装。

今年3月,Avikus与泛洋海运、HD韩国造船海洋、韩国船级社、韩国船舶管理公司POS SM签订了应用大型船用自主航行系统“HiNAS 2.0”的节能效果实证项目意向协议(MOU)。而搭载了“HiNas Control”的“Sea Shanghai”号的此次试运行成功和实船应用,是该协议签署后取得的第一个成果。协议参与各方将通过此次自主航行收集航运数据,并共同利用这些数据持续进行自主航行燃料节约效果的统计验证研究。

全球首艘永久“无人”超大型矿砂船投入运营!韩国又领先了

据悉,Avikus开发的自主航行系统“HiNas Control 2.0”已在今年1月通过韩国船级社和利比里亚海事局(LiMA)的原则性认可(AIP),并在今年6月获得了韩国船级社颁发的新技术合格性评价(NTQ)证书。

“HiNas Control 2.0”是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将各种航海设备及传感器收集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利用增强现实(AR)让船舶自动以最佳航线和速度航行或避免碰撞的系统。开发“HiNas Control 2.0”,旨在减少船员在航行中的疲劳度,助力船舶安全航行,提高燃油效率,为减少海洋事故和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做出贡献。

与Avikus2020年开发并已实现商用化的第一阶段自主航行解决方案“HiNas 1.0”相比,“HiNas 2.0”添加了“自主控制”功能。其特点在于,超越单纯支援船员决策的水准,通过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情况认知和判断,船舶可以自行应对速度控制和避免碰撞等多种突发情况。此外,“HiNas 2.0”还应用了以积累的实际航运数据为基础生成最佳航运路径、船舶自主控制发动机功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燃料消耗的功能。

泛洋海运代表安重浩表示:“韩国将在船舶自主航行领域引领国际标准化技术,并为确保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技术主导权而继续积极参与。为了实现泛洋海运宣布的‘2050碳中和’目标,公司将全力予以合作和支援。”

POS SM代表金明洙表示:“期待通过自主航行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船舶的航行效率。为‘HiNas Control’ 的稳定运用及成功实证,公司将全力开展安全管理并提供积极的技术支援。”

Avikus代表林道亨表示:“‘HiNas Control’永久搭载在现有船舶上,具有自主航行产品全球首次商用化的里程碑意义。该解决方案是目前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环保解决方案,将划时代地提高船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韩国船级社总裁李炯哲表示:“随着此次‘HiNas Control’ 自主航行解决方案永久安装在船舶上并成功开始运行,证明了韩国自主航行船舶技术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韩国船级社将继续通过与各机构开展实证研究,为提前实现自主航行船舶的商用化做出贡献。”

“珠海云”,入列!

微信公众号: 南方海洋实验室
“珠海云”,入列! (qq.com)

近日,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入列活动在珠海高栏港码头隆重举行。南方海洋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珠海海事局、中山大学等相关领导出席,共同见证“珠海云”入列光荣时刻。活动由南方海洋实验室党委书记刘梅研究员主持。

图1 “珠海云”入列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出席嘉宾登船参观,对“珠海云”先进的功能定位、新颖的外观设计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表示高度肯定。随后,嘉宾入座多功能报告厅,听取SZ-SN2309-05航次有关情况报告。航次首席科学家张小波介绍了“搭载系统海试航次”实施计划,“珠海云”船长黄继明汇报了备航情况,海洋二所船管中心朱永灵主任报告了航前安全检查情况。

随后,南方海洋实验室陈大可院士宣布“珠海云”正式入列,并将命名牌匾授予船长。

图2  陈大可院士授牌

“珠海云”入列意味着,在顺利完成船载调查设备各项海试之后,“珠海云”可以正式承担相关的科考和装备试验任务。同时也意味着,这艘全球首创的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已具备进行海上“智能敏捷立体海洋观测系统”调查能力,并兼顾多学科海洋调查研究需求,将为拓展海洋科学前沿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为解决大量海洋科考实际问题提供智慧高效的工具。

图3  “珠海云”出航

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 国外造船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在去年年初成功完成了全部六个不同船型、不同条件的实船测试之后,日本无人船项目“MEGURI2040”第二阶段正式启动,汇集了包括船东、船厂、设备商、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等来自日本国内不同行业的51家企业联手合作,目标到2025年实现完全自主航行船舶的全面商业化,并引领全球自主船舶技术创新。

“MEGURI2040”无人船项目第二阶段启动,2025年实现全面商业化

7月20日,日本财团(Nippon Foundation)召开“MEGURI2040”项目的研讨会,会上介绍了项目第二阶段的概况和目标。在这一阶段,由51家日本公司组成的“DFFAS+(Designing the Future of Fully Autonomous Ships Plus)”联盟将在日本财团的监督下携手合作,旨在彻底改变近海航运业,并引领国际自主船舶技术竞争。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MEGURI2040”项目于2020年启动,以第一阶段取得的进展为基础,项目如今进行到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为了实现2025年的最终目标,合作方将完成四项工作,包括示范测试、已开发技术的标准化、强化开发过程基础设施和社会应用。

首先,关于示范测试,除了设计支持未来近海航运业的新一代船舶外,项目合作方还将进行船陆操作演示,以模拟未来由完全自主船舶支持的近海航运业。演示将使用四种不同类型的船舶,包括一艘具备全部自主航行功能的新建集装箱船,以及具有部分自主航行功能的一艘现有集装箱船、一艘滚装货船和一艘偏远岛屿航线船舶,利用两个陆上船队运营中心。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第二,关于已开发技术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将完善项目第一阶段开发的自主航行船舶技术,并通过将这些技术标准化为国际标准,加强日本的海运业,并在自主航行船舶技术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 关于强化开发过程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将在第一阶段建立的开发流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模拟技术、普及风险评估等进一步加强该基础设施。

最后,关于社会应用,合作伙伴将实现自主航行功能(包括陆基监测功能)的商业化,并制定实现该功能商业化所需的认证计划。

此外,为了改善社会应用环境,合作方将利用技术发展知识制定完全自主航行船舶的国际和日本国内规则,研究适应新工作方式的人力资源要求和培训方法,研究使用放松管制和其他方法确保完全自主航行船舶的持续商业使用,以及研究完全自主航行船舶的保险和运费。

日本三大航运巨头领头, 51家日本公司“跨行业”合作参与

据了解,DFFAS+联盟的51家成员公司包括日本三大航运巨头商船三井、日本邮船、川崎汽船,以及日本海洋科学、赤坂铁工所、IKOUS、井本商运、气象新闻公司(WNI)、上野Transtech、EIZO、SK WINCH、MTI、NX海运、NTT Communications、川崎近海汽船、神田船坞、旭洋造船、近海邮船、国际两备渡船、Sunflame、三和船坞、JRCS、Japan Hamworthy、日本造船联合(JMU)、完美天空JSAT集团、铃与海运、Space Compass、寺崎电气产业、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东京计器、东洋信号通信社、内航Mirai研究会、Nakashima Propeller、Nabtesco Corporation、日本船厂(Nihon Shipyard)、日本无线、阪神内燃机工业、BEMAC、pluszero、藤原造船所、古野电气、本田技研工业、本田重工业、Marindows、丸红、三浦工业、三井E&S造船、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三菱综合研究所、三菱造船、YDK Technologies等。

其中,日本邮船表示,该公司作为DFFAS+联盟的前身——DFFAS联盟的成员公司之一,参与了“MEGURI2040”项目的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日本邮船也将继续向同属于DFFAS+联盟的两家子公司日本海洋科学和MTI派遣技术人员/工程师提供知识,提供航运专业知识,这两家公司将作为项目管理办公室(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领导DFFAS+联盟。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商船三井将联手三井E&S造船、古野电气、井本商运,使用井本商运运营的749吨型现有内航集装箱船“Mikage”号进行示范测试。这艘船曾在2022年初参与了“MEGURI2040”项目第一阶段的自主航行测试,创造两项世界纪录,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实际运行的集装箱船进行的自主航行试验,也是第一次使用无人机来协助船舶系泊。

商船三井称,考虑到在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工作组的目标是提高自主操作系统的质量,并证明该系统与导航人员执行的操作相当,以减少导航值班期间的工作量。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川崎汽船将与子公司川崎近海汽船、日本无线和YDK Technologies合作,改造目前正由川崎近海汽船运营的滚装货船“Hokuren Maru No.2”号,使其具备自主航行功能。

川崎汽船表示:“通过利用我们在安全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正在开发一种系统,利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复制过去由人类执行的一连串船舶驾驶操作。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我们运营的船舶所提供的运输安全和质量。”

曾创造无人船领域六项世界纪录,目标2040年50%内航船舶实现自主航行

据了解,日本财团是一家日本民间团体,成立于1962年。自创立以来,日本财团便立足于民间,开展社会活动,主要涉及社会福祉、教育、文化,海事、船舶事业活动,以及海外人道支援、人才培养等三大领域。

2020年2月,日本财团的“MEGURI2040”项目开始推进无人船项目“MEGURI2040”,包含了5个合作联盟,汇集航运、造船、船舶设备制造商等40余家日本企业,涵盖了大型渡船、集装箱船、客船等不同船型主题。日本财团在2021财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为这一项目提供了总额34亿日元的资金。

从2022年1月起至3月,这5个联盟分别开展了各种船型的自主航行示范试验,在无人船领域创造了六项世界纪录。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1月11日,“无人航行船@横须贺市猿岛” 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小型游船自主航行,利用三井E&S造船开发的自主船舶操纵技术应用于Try Angle运营的小型客船“Sea Friend Zero”号,在约1.7公里的航线(10分钟航程)进行无人驾驶航行,包括离岸和靠泊。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1月17日,“智能渡船开发”联盟利用三菱造船建造、新日本海渡船运营的222米长大型客滚船“SOLEIL”号进行了全程约7小时的高速自主航行。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大型客船上展示先进的自动进出港和高速航行(最高航速26节)的无人驾驶船舶技术。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Mikage”号无人机协助系泊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Sunflower Shiretoko”号

1月24日至25日,“以内航集装箱船和渡船为基础的无人化技术示范试验”联盟完成了内航集装箱船“Mikage”号的自主航行测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实际运行的集装箱船进行的自主航行试验,也是第一次使用无人机来协助船舶系泊。2月5日至7日,又完成了大型车客渡船“Sunflower Shiretoko”号的自主航行试验,整个航程约750千米、航行时间长达18个小时,无论是从距离还是时间上都是世界首次。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2月26日至3月1日,DFFAS联盟完成了内航集装箱船“Suzaku”号东京港-津松阪港-东京港之间往返航线的自主航行测试,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拥挤海域进行的自主航行试验。

51家公司跨界合作!日本发力抢攻无人船市场

3月14日,“水陆两用无人驾驶技术开发”联盟使用水陆两用船“Yambanyagatengo”号,在群马县八场水库人工湖进行了全长约2公里、耗时约30分钟的无人驾驶示范试验,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水陆两栖船进行的自主航行试验。

按照日本财团的规划,“MEGURI2040”项目将在2025年实现无人船的实际应用,到2040年实现50%内航船舶自主航行,从而解决日本近海航运业所面临的多项社会问题,缓解劳动力短缺、防止海上事故、维护偏远岛屿航道并支持稳定的国内物流和运输基础设施。

韩国船企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商用化

推出无人水上TAXI!韩国船企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商用化 – 配套商动态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推出无人水上TAXI!韩国船企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商用化

7月20日,HD韩国造船海洋旗下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子公司Avikus宣布,与釜山市海上出租车运营企业KMCP签订了环保及自主航行海上出租车业务合作协议(MOU),Avikus将在往返于釜山市中心与沿海的海上出租车上应用其自主开发的自主航行解决方案。

根据协议,Avikus计划在釜山海上出租车上搭载自主航行解决方案“NeuBoat NAVI”和“NeuBoat DOCK”;KMCP计划从2025年开始在釜山原市中心地区运营4辆环保自主航行海上出租车。

“NeuBoat” 是英文“Neuron(神经元)” 和“Boat(艇)”的合成词,意为在游艇上搭载的Avikus人工智能(AI)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将像人类的神经细胞一样,在海上复杂环境中发挥自我认知、判断、控制的中枢作用,属于国际海事组织(IMO)自主航行船舶第二等级技术(即船员登船且实施远程监控、操纵及控制)。

“NeuBoat NAVI” 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可实时掌握最佳航线,使海上出租车不仅能实现自主航行,遇到障碍物时还可自动回避。“NeuBoat DOCK” 则可通过3D环视监控,帮助海上出租车离靠码头。

Avikus代表Dohyeong Lim表示:“NeuBoat将划时代地提高海上出租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公司计划通过与釜山市的持续合作,提升自主航行海上出租车的基础力量。”

同时,Avikus计划以今年下半年在美国、欧洲等地举行的主要海事展会为平台,加快营销推广步伐,力争早日实现搭载上述自主航行解决方案船舶的商用化。

Avikus成立于2020年12月,是HD现代(原现代重工集团)为提高船舶自主航行系统研发水平、强化智能船舶业务,将韩国造船海洋未来技术研究院自主航行研究室独立出来设立的提供自主航行船舶解决方案的子公司,也是HD现代集团内部风险投资1号企业,注册资金为8亿韩元(约合72万美元),资产为60亿韩元(约合543万美元),主要负责自主航行解决方案和航海辅助系统的开发及销售业务。

Avikus成立两年多来,在小型休闲游艇领域大力推进自主航行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商用化,获得了积极进展。2021年6月, Avikus在韩国庆尚北道浦项运河举行的船舶自主航行演示会上,成功实现了12座游艇“Avikus”号的完全自主航行。2022年7月,Avikus又在首尔市仁川中区成功举行了“Avikus”号自主航行演示会,演示了自主航行休闲艇自动计划航线、航行2.5公里、避免碰撞、停靠码头等项目。据悉,针对北美休闲游艇市场,Avikus正在制定进一步提高小型船舶自主航行技术的计划。

挪威海工无人船公司订造首艘新船

可以岸上遥控!挪威海工无人船公司订造首艘新船 (qq.com)

7月18日,由挪威三家海工船东Solstad Offshore、Ostensjo和DeepOcean合资组建的无人船公司USV与西班牙Astilleros Gondan船厂签署建造合同,订造首艘无人水面船舶(USV)。

这艘新船将用于海底检查、维护和修理(IMR)工作,相比现有的同类型传统船舶能够显著减少排放和运营费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90%以上。预计该船将在2024年年底交付,在完成一系列近海测试后于2025年投入使用。

USV公司于去年6月成立,而三家公司对于无人水面船舶概念的研发则要始于2018年。通过与客户、船舶设计公司Salt Ship Design、技术供应商和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这一无人水面船舶的能力得以不断增强。Maritime Robotics将为该船提供可实现自动远程遥控和导航的系统。

该船长24.7米,宽7.5米,采用柴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配备由Seam公司提供的电池组,可使无人船在不充电或不加油的情况下在近海运行长达30天。船上还将配备一个工作用遥控潜水器(ROV),能够在水深1500米处作业。

该船将从岸上进行遥控,同时具有许多自主功能,可以在恶劣气候下作业。在作业期间,无人船的船员和ROV操作员将在同一个远程运营中心工作。

为了增加无人船的可工作天气窗口,船上配备了一个新开发的发射和回收系统,允许从相对较小的船舶上操纵工作级ROV。除了ROV之外,该无人船还将拥有一个大型工作包,用于执行海底作业,该船能够处理大部分水下检查工作和大部分水下干预任务。

USV公司董事长兼DeepOcean首席执行官Øyvind Mikaelsen指出:“凭借新的无人船,我们正在将船长转移到岸上,他将继续控制海上作业。我们将在岸上远程运营中心操作船舶和ROV,这是降低成本、减少二氧化碳足迹和限制人员接触海上作业的绝佳方式。”

Ostensjo投资总监Havard Framnes表示:“我们能够向市场提供新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排放,还能降低成本并提高海上作业的安全性。这表明挪威近海产业集群走在了能源转型的前沿。我们与Solstad Offshore和DeepOcean有着良好的业务合作经验,我们很高兴能通过这项新的制胜技术扩大合作。”

Solstad Offshore首席执行官Lars Peder Solstad称:“在实践中,这一概念代表着海上作业的一个阶段性变化。三家合资伙伴之间的集体专业知识,以及我们在北海恶劣环境中积累的经验,使我们能够设计出这种可在海上作业长达30天的技术解决方案。”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应用与监管研讨会于宁波成功举行

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应用与监管研讨会于宁波成功举行 – 展会信息 – 国际船舶网 (eworldship.com)

7月18日下午,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应用与监管研讨会在宁波成功举行。来自亚太地区100余位嘉宾围绕MASS的研究与应用、标准与监管、港口与智能船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亚太港口服务组织(APSN)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WTI)共同主办,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承办。研讨会由亚太港口服务组织亚太港口研究中心主任卢成主持,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秘书长贾大山和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清致开幕词,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任小波致闭幕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书斌和原院长费维军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近年来,海上自主水面船舶发展迅速,全球已经有多艘无人货运船舶或者无人港作业船舶投入试运行。主题演讲环节,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航联高级副主席张宝晨,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主席、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CANSI)秘书长李彦庆,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机电与智能技术研究部主任孙武,山东海事局综合计划处处长周尊山,分别以《面向MASS的安全监管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思考》《自主船舶发展与ISO/TC8的工作》《智能船舶规范和MASS规则进展》《发挥海事职能 助推智能航运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围绕“关于MASS的治理和监管”主题发表演讲。国际航运公会(ICS)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刘洋,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国家顾问洪振合,新加坡海事研究机构(SMI)项目总监陈振英,国能远海航运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长根,迈润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兵华,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慎超分别以《海上无人自主船舶塑造航运业未来的角色》《亚太区自主导航技术实施:马来西亚—挑战、机遇和建议》《TCOMS关于自动以及远程操作船舶的研发》《聚焦平安、智慧发展理念,推动航运企业数字化转型》《面向MASS的智能船舶态势感知解决方案》《沿海智能航行集装箱船应用实践》为题,围绕“MASS的研究和试航实践”主题发表演讲。

访谈环节由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智能航运中心副主任文捷主持,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际航联高级副主席张宝晨,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机电与智能技术研究部主任孙武,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欣,武汉理工大学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亚敏围绕“港口与智能船的和谐发展”主题表达了各自观点。